四川首次 广安明代古墓出土500年前鸡蛋
500年前的鸡蛋长啥样?古人为何把鸡蛋放入陪葬品?近日,广安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在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展开考古挖掘时,于一座明代墓葬中发现了“穿越”500年的鸡蛋。
明代古墓 出土500年前鸡蛋
11月11日,广安市开展全民水库规范化建设及西溪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在协兴园区扯渡村九组葫芦岛西侧的窟窿嘴发现两座古墓。随后,文物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
从出土的墓志铭可知,墓葬为明代广安人杨铭(字自新,1435—1501)及妻郑氏、范氏等之墓。杨氏墓葬坐北朝南,共两座,呈一字排列。
其中一座石室墓(编号M1),属明代中晚期墓葬;另一座土坑墓(编号M2),年代稍晚。M1为一座典型的四室明代石室墓,宽4.9米,长3.24米,高1.94米,由墓门、棺室、墓室、后龛、墓顶组成。棺台上置木棺,木棺内底铺满石灰层。M2位于M1东侧,为竖穴土坑墓,墓室狭窄,仅能容下一口木棺。棺底也铺满石灰层,与M1葬俗一致。由于未发现陪葬品,且地层信息因施工而破坏,确切年代待考。
据介绍,明代杨氏墓地共出土了各类文物17件,有釉陶谷仓罐、瓷碗、青铜簪、铜镜、墓志铭等。最为特别的是M1二号后龛放置的谷仓罐,罐内尚存的稻谷中包裹着外形完好的鸡蛋,鸡蛋数量暂不详。
蜀中罕见 鸡蛋外形保存完好
据广安博物馆馆长唐云梅介绍,目前我国考古出土了鸡蛋并见诸报端的案例仅两起,一是贵州习水黄金湾遗址发现的2000多年前汉代被泥土包裹的鸡蛋壳,二是江苏溧阳上兴镇土坑墓发现的2500年前春秋时期一罐已钙化的鸡蛋壳。
“国内考古出土鸡蛋的案例极少,四川更是首次出现,因而广安出土500年前外形完好的鸡蛋实为蜀中罕见。”唐云梅说,此次出土的鸡蛋放置于陪葬品谷仓罐中。谷仓罐又名魂瓶,是死者灵魂的栖息地或寄托物,在内盛放谷物的习俗在汉代就很流行,是死者对五谷丰登、子孙繁衍的祈求,以及对长生不死神仙生活的向往。
经过对现场的勘查,文物部门认为鸡蛋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得益于墓主之子杨渊对墓室的精心营建。首先石室墓做工精细,砌筑规整,墓室封闭性好;其次所有的木棺内底铺满2至5厘米的石灰层,并枕以石灰枕,防潮防腐性好;三是装有稻谷和鸡蛋的谷仓罐有罐盖保护,免受淤泥侵蚀。换言之,杨渊相当于营造出了一个恒温恒湿的密闭空间,陪葬的稻谷及鸡蛋才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谷仓罐出土后,原来的保存环境被破坏,文物部门已进行了密封处理。下一步将采用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对出土的鸡蛋进行无损分析,弄清鸡蛋的实际数量及保存状况,以便采取更科学合理的保存手段。
相关链接
墓主杨铭是明代河南郑王府纪善(正八品),一生效忠于郑王府。他明治体,立言行,进言献策,惩奸除恶,为保全王府及肃清王府内患做出了极大贡献。
在杨铭拟辞职归乡之时,王府为其奏请朝廷加升奉议大夫、长史司长史(正五品)。但不久他却病死于王府,其子杨渊扶柩回乡,将他卜葬于西溪河沙窝杨氏祖茔之地。
杨氏家族本为广安望族,但《广安州志》无杨铭这一支脉的记载。杨氏墓葬的发现填补了史料记载空白,为研究广安杨氏家族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 标签:
- 编辑:王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