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浙江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调研
编者按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2004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擘画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围绕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科教文化、社会稳定等十大重点领域,明确加快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民主决策、责任落实、投入保障和督查考评五大工作机制。从此,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在浙江落地生根,为民办实事热潮在之江大地激荡。15年来,浙江把为民办实事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断健全对群众诉求的整体性、系统性响应机制,创新“全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参与式社会治理模式,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浙江的实践,对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前往浙江省长兴、温岭、路桥、宁海等地,通过实地察看、集中座谈、单独访谈等方式,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就浙江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进行了深度调研。
深秋的浙江,层林尽染,色彩斑斓。从钱江源头到东海之滨,从太湖南岸到瓯江之畔,所及之处,风貌清新、人居秀美,处处散发着宜人宜居宜业的独特魅力。
15年前,同样是一个金色的秋天,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开始在之江大地构建,“群众点题”的参与式社会治理、以民生领域为主的财政投入、向善向美的文化滋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建设日渐深化。15年后,行走在浙江的城市乡村,调研组深切感受到,从省市到县乡、从个体到社会、从基本公共服务到全域发展,浙江不断奏响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强音,具有鲜明特色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已驶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
1、“民呼我应”激活群众参与热情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紧紧依靠人民。什么样的为民办实事机制,能让百姓全过程参与决策?
在宁海县力洋镇一座白墙黛瓦的五层小楼前,县人大代表叶珍芳一边仔细察看这座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施工进度,一边点开手机“宁海票决制”App上传实地考察照片。“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程”“前童镇卫生院迁建工程”“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工程”……滑动手机屏幕,这一个个汇集民意而来的“关键事”呈现在“2019年宁海县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列表里,人大代表可实时追踪和监督项目进度。
在宁海,民生实事工程不再由政府拍板,而是由人大代表投票表决,实施过程由代表监督、建设结果由代表评估,这种“群众点单、代表票决、政府做菜”民生实事项目人大票决制工作已坚持十年之久。
正是有了代表的支持和监督,群众所想才能办得又快又好。作为票决制发源地的力洋镇是宁海东部的交通枢纽,早在2006年为解决交通顽疾而计划改造客运站,但因少数村民不配合只好长期搁置。然而,“客运站改造”作为2008年探行票决制过程中选出的首个民生项目,两个月内就完成了征迁签约。“这是代表群众选出来的项目,不能砸在我们的手里。”原人大代表徐培飞介绍当时镇人大代表分组分片、挨家挨户做村民工作的情景时对调研组说。
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从“一厢情愿”到“你情我愿”,“民呼我应”“群众点题”的工作格局在浙江逐渐成形。如今,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已在浙江市县乡三级实现了全覆盖。
什么样的为民办实事机制,能够广泛发动力量,多途径反映群众诉求?
五十多年前,诸暨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枫桥经验”,而今升级版“枫桥经验”——以专职网格员队伍及囊括律师、乡贤等社会力量在内的常态化“5+N”运作全科网格在浙江多地实施起来。
在台州市路桥区横街镇,网格员罗佩正在环镇南路的印刷厂房内排查安全隐患,他边拍照边将安全隐患通过“平安通”App上报,除了有网格员在街头巷尾、村埂田头发现问题,链接“平安通”另一端的综合信息指挥室也在让数据一刻不停地“跑腿”:安监、消防、食品安全等多部门信息实现受理、流转、交办、反馈闭环管理,“互联网+网格管理”的思维,推动治理信息系统与职能部门融合。调查显示,在路桥,90%以上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被化解在基层,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从民情信息采集到政策法规宣传,从网格居民服务到矛盾纠纷调解……如今,有不少像罗佩这样的80后专职网格员已成为耕耘在“责任田”上的“全能手”。
“‘全科网格’通过‘源头管事、就地了事’,实现从‘小治安’到‘大平安’的转变。”路桥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牟傲野说。
什么样的为民办实事机制,能够实现协商民主?
“搬迁后的安置房如何分配?”“补偿标准有哪些?”“搬迁新区是否有老百姓活动的场所?”在台州温岭大溪镇整村异地迁建民主恳谈会上,调研组观摩到一场“热辣”的民间“焦点访谈”。公厕改革、垃圾分类、学校选址……现在,温岭平均每年召开民主恳谈1800多场,这已成为温岭深化改革的一张“金名片”。
“通过群众广泛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民主恳谈解决了许多政府和群众共同关心的民生问题,从源头上化解了矛盾和纠纷。”作为民主恳谈的创始人,温岭市民主恳谈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奕敏告诉调研组。
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了解百姓呼声的手机软件“龙游通”,围绕村庄建设、基层治理、集体经济发展等让村民共谋发展的象山“村民说事”,堪称农村权力运行“交通规则”的“宁海小微权力36条”……从民情反映到民主决策、从责任落实到督查考评,一个个以参与式社会治理为主要特点的民生实事长效机制,使政府精准把握民生需求,形成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民生财政”破解公共服务难题
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何转化为人民的福祉?在浙江,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不断得到深化。
“完全没想到第二天就能拿到施工许可证,比预期提前了20多天开工。”浙江王金非织造布有限公司厂房项目负责人周纪凤高兴地告诉调研组。为解决基建项目图审耗时长、责任不清等难题,浙江长兴县通过优化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范围,在全省率先实施“豁免清单”制度。“以往都要等图纸审查合格后才能办理施工许可证,现在取消建设项目施工图批前审查,实行自审承诺制,提升了办事效率,也为企业减轻负担。”长兴县政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江卫红介绍。
“一网通办”“打包审批、集成服务”“24小时不打烊”……近年来,浙江不断延伸“最多跑一次”改革,把政务资源重点投向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义务教育、社会安全等方面。同时,政府服务下沉,进驻社区和乡村便民服务中心,目前,浙江省市县三级超过九成事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2018年满意率达96.5%。
在长兴小浦镇银杏林,调研组看到,五彩缤纷的千亩花海,白墙灰瓦的仿古老街,这让曾经被冷落的八都岕焕发生机,吸引来八方游客。
“玻璃栈道是八都岕景区内五个村经济联合总社签约的第一个项目,预计年收益300万元左右。”小浦镇副镇长金飞介绍,今年年初,小浦镇的小浦、方一、方岩、潘礼南、大岕口五个村以股份制方式组建了经济联合总社,以村融合的方式探索集体发展模式。
完善融资贷款、建立扶贫基金、税费减免……放眼浙江,各地在乡村振兴上新招实招频出,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的真金白银。
调研组在长兴夹浦镇卫生院看到,心电图、影像等远程医疗中心,解决了专家难预约问题;共享电子健康档案无胶片项目,为县域群众节省就医费用3500余万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慢性病人和老年人的健康得到了保障。现在,长兴县域内就诊率90%,第三方测评患者满意度达92%。“小病在乡镇,大病上县城,康复回乡镇”的格局已逐步形成。
据了解,杭州市自2003年起,将“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等7个难题建立了“破七难”工作机制,并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宁波市通过政府资金撬动商业保险,先后推出城镇居民住房综合保险等165个保险创新项目,构筑了一张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风险保障网。
从基础设施到医疗卫生、从扶贫开发到就业再就业……为民办实事的落脚点更多放在了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柴米油盐、安危冷暖等具体“小事”上。调研组了解到,浙江连续15年坚持把全省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2018年省级民生项目126项,累计民生支出44148亿元,为2004年的9.5倍。
3、文化惠民让百姓“心有所寄”
不仅让百姓“身有所栖”,还要让百姓“心有所寄”。在浙江,文化惠民已成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方面。
“万亩杨梅香,美丽的村庄,吴越古韵源于流长……”在之江大地,高大肃穆的文化礼堂,时时彰显着浙江文化精神的新地标。在长兴夹浦镇父子岭村的文化礼堂,61岁的居民张应福正在练唱戏曲:“我们这些爱好戏曲的老戏迷经常来这里唱戏,过把瘾。”除了唱戏,还有摄影队、书画队、腰鼓队等等,无论是老人、孩子还是妇女,都能在文化礼堂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如今,这一融入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集文体娱乐、思想道德建设、知识普及为一体的文化服务综合体,成了浙江老百姓最乐意去的地方。
“文化定制”“淘文化”“你点我演”等菜单式定制,是浙江文化惠民的特色创新。自2013年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被列入浙江当年要办的“十件实事”后,省里统筹各方力量建立了“大菜单制度”,创新推出文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定期配送电影、书画、图书、非遗表演等各类文化活动,既推出政府部门公益性免费产品,也提供市场化付费产品,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热情。如宁波鄞州回龙村文化礼堂引入专业机构市场化运作,年访问量突破三万次。
截至今年7月底,浙江已累计建成12826家文化礼堂,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
“仅办一场酒席,婚事双方不超40桌,酒水单价不超百元,单桌成本不超千元,订婚彩礼不超10万元。”在温岭大溪镇麻车屿的村民公告栏里,一项名为“一十百千万”的移风易俗活动引起了调研组的关注。
“几年前我们村一年酒席量达上千场,人情往来费用高达三四万元,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该村村民谢继智告诉记者,“如今村里推出了‘文明家宴厅’,专门聘有金牌厨师帮我们掌勺,节约了一大笔费用。”谢继智也率先加入了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帮助村民做思想工作。
“乡风文明积分制”让摸不着的文明道德得以量化,“最美家风”倡导家庭个个扬美德、户户传家训……浙江各地用传统文化涵养主流价值、涵育美德善行、创新社会治理,流淌千年的吴越文化持续滋养着浙江人的精神世界,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载体的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深入城市乡村。
4、“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源
老百姓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期待,坚定了浙江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工作重点的信心和决心。
长兴以水为脉,东枕太湖,腹拥湿地,淼淼河湖水,柔美而又富有灵气。但在20世纪末,家家户户的喷水织机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河水污染。“原来农耕方式粗放,小作坊也多,从我们镇流出去的水都是‘牛奶’状,臭气熏天。”夹浦镇党委委员钱锡花告诉调研组,镇里先后开展专项治理水污染行动,封堵排污口250个,取缔喷水机清水泵取水管900条,并完成了水系清淤、打通断头河等一系列治水工程。
早在2003年,长兴就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河长制”,截至目前,全县547条河道均纳入“河长制”管理,各级河长498名、湖长101名,并将河湖长履职情况纳入综合考核。经过多年完善,长兴早已实现了从“河长制”到“河长治”,有关经验在全国推广。
走进宁海县桑洲镇南岭村,砖石垒起的房屋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梯田间格桑花深浅不一,村中的青石小路曲径通幽,各具特色的民宿点缀其中。村民们在自家办起的精品民宿,让曾经沉睡的“空心村”焕发出新活力。
“几年前,因交通不便,设施落后,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桑洲镇党委书记葛建标说。村里“美丽的蜕变”得益于2003年浙江启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南岭村成为示范村之一。拆危房、硬化道路、清理废弃物、整治河道、建造生态公厕、村庄绿化……80后设计师王瑶看到家乡环境越来越美,萌生了把祖屋改造成乡间民宿的想法。保留老式房梁、旧时地砖和门板,“破旧老宅”在王瑶的灵感下变为“美景古宅”,成为“网红”打卡地。
这样的“美丽经济”,在宁海县越来越普遍。自2011年提出“大景区”战略以来,全县每年安排8000万元资金开展环境整治,发展绿色生态和精品风景线建设,截至今年9月,386家民宿营业额达2.5亿元,旅游经济总收入136.7亿元。
自2003年起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得到国际认可。近年来,浙江不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十条”“气十条”考核优秀,劣Ⅴ类断面水质全部消除。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澈了,“千万工程”成就了万千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
5、关于浙江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思考
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紧紧依靠人民。浙江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形成了“人民群众点单”的服务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不同维度实践和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把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作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行尝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无论是“枫桥经验”、人大代表票制、民主恳谈,还是“三治融合”,浙江作为当代中国众多治理经验的发源地,不仅注重制度和机制设计,同样注重干部思维及能力的提升,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双管齐下,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了浙江智慧。
以便民和惠民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浙江为民办实事坚持从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键小事”入手,从群众的视角思考政府改革,用群众的需要设定改革目标,以群众的感受确立改革标准,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群众满意”也成为衡量改革效果的重要标准,2018年浙江省“民生实事办得怎么样——您说了算”活动,让百姓做考官,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群众好评率达99.48%。
强大的制度保障是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15年来,浙江不断创新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构建了多方参与、横向到边和上下贯通、纵向到底的体制机制。所谓横向,就是实行党委领导、群众提议、政协商议、人大审议、政府办理等各方合力;所谓纵向,就是实施主体从省政府逐渐扩展到市、县和乡镇,自上而下、责任到人、进度明确的路线图,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一步一个脚印把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变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惠。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张碧涌、陆健、严红枫、曾毅、白雪蕾、兰亚妮)
- 标签:
- 编辑:王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