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装饰材料  陶瓷

【历史】诸暨这个地方原来竟是古越国陶瓷文明的发祥地!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09-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考古资料表明,阮市柁山坞自然村、白浦自然村、下檀自然村,分布着手工业作坊和制陶工场,经专家鉴定属于春秋战国时期遗存,分布面广,堆积层厚,以烧造印纹陶罐、坛、鼎、罍等生活用器为主,也有原始青瓷碗、筒形罐、碗沿装饰越式器上常见的“S”形堆纹。

  位于阮市镇柁山坞自然村前山嘴,分布范围较广,堆积层厚0.4-0.6米。有大量印纹陶整器及残件出土,纹饰有回纹、云纹、米字纹、网纹、方格纹、席纹和“米”字与波形组合纹等,器形比较大。胎呈暗红或灰褐色。尤其发现有少量原始瓷碗胎质细腻,器地较厚,内底有螺旋纹,釉色青中泛黄,釉层较薄,碗内圈纹清晰,瓷化程度较高,这是原始青瓷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具有划时代意义。该遗址现为诸暨市文物单位。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诸暨籍作家钱汉东,曾经前来阮市镇柁山坞春秋战国窑址考察过,指出窑场遗址表明了当时越国经济发展的水准,反映了越人的聪明才智,这一带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位于阮市镇下檀自然村凤山南麓,分布面积約1500平方米,堆积层厚0.4-0.6米。烧造以罐坛为主,质地坚硬。紋饰有米字纹、方格纹、席纹等,少量陶片表面有爆汗釉。该遗址现为诸暨市文物单位。

  位于阮市镇白浦自然村老虎头山南麓,属春秋战国遗存。曾发现圆形残窑3座,直径2.70-3.20米不等,用黏土作窑壁,后壁上部有直条形烟囱。窑床内有烧结变形的印纹硬陶器碎片,表面印“米”字纹。

  这里多山坡地,山上的又林木茂盛,很适合建造龙窑,完全符合烧制陶瓷器的条件。

  面临大湖,水交通便捷。当时诸北所有湖都连成一片,无堤分割,白塔湖又是造船,水通发达,贸易往来以船最方便。故而将越窑集中建在天子山脉下就不难理解了。

  阮市镇一带从四千多年前无余开始,已然是埤中古都,为古越国的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吴越春秋越王无余》云:“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无余质朴,纹身断发,披草莱而邑,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勤修政事而兴越国......”。而越窑烧制的生活之器、祭祀之器,在当时为国之主要产业。埤中越窑既能提升国力,也便于将老百姓集居,统一管理,也就是说:古越国之繁荣以埤中越窑之盛为始端。

  本文为政务等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