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淋巴瘤是可治愈的一种疾病
此次“因美而生”世界淋巴瘤日公众宣教活动,尝试着将淋巴瘤疾病的相关知识以舞台剧形式呈现。舞台剧以真实患者故事为原型,由淋巴瘤患者、专业医生、患者组织和志愿者共同创作并参与演出,以真情扣人心弦,借艺术感悟人生。同时还原淋巴瘤患者积极抗击病魔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展现我国淋巴瘤防治事业的发展。
充满正能量的演出令现场观众为之动容。淋巴瘤之家创始人顾洪飞表示:“舞台剧演出了广大患者的心声。淋巴瘤绝非不可战胜,我们要相信现代医学的力量,以积极的心态配合规范化治疗,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回馈社会!”
在新中国70华诞前夕的这个演出,还精心设立了特别致敬环节——向峥嵘岁月中,为我国淋巴瘤事业进步不懈努力的专家学者及医护人员致敬;向广大与淋巴瘤战斗的患者致敬;向给予淋巴瘤患者更多更好治疗选择与生存希望的伟大时代致敬。“正是因为数十年来,所有医务工作者用医术‘仁心’温暖‘人心’,代代接力,才让‘谈癌色变’的时代和我们渐行渐远。”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主任委员史安利教授表示,希望通过这类有创意、有意义的活动,为淋巴瘤患者发声,让社会上更多人关注到这个群体,帮助他们获得与疾病抗争的勇气,享受精彩生活。
发布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
《2019年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日前正式发布。该白皮书由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淋巴瘤之家”患友组织发起,围绕诊疗经历、医疗负担、生命质量等展开调查,覆盖全国近5000名患者。通过调查,厘清和反映我国淋巴瘤患者的现实状况,提升全社会对淋巴瘤患者的关注,并呼吁各界携手,帮助患者改善生命质量,重拾生活信心。
据白皮书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患者中,约43%的患者曾有过误诊经历,51%的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后方得以确诊。患者从初次诊断到最终确定所患亚型,平均耗费时长为2.5个月,而一些亚型患者确诊所需的时间更长。调研表明,大部分患者为了确诊,需奔赴北上广等医疗资源集中的大城市,异地就医成为许多患者无奈之下的选择。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张抒扬表示,包括淋巴瘤在内的恶性肿瘤,不仅是对患者生命的重大威胁,也往往令患者的家庭陷入困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仍较为严重。如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力求满足肿瘤患者用药问题,特别是让更多罕见病患者用上“救命药”,相信这将极大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用药负担。也希望我国的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为研发和生产疗效好、患者用得起的创新药而努力。
顾洪飞说:“作为患者组织,我们在工作中时常遇到患者全家奔走于不同省市的多家医院就医的例子,也切实地了解到他们在体力、财力与心理上面临的巨大压力。”他表示,值此世界淋巴瘤日,希望通过这个白皮书的发布,将淋巴瘤患者及其家庭的生存现状完整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帮助公众全面了解淋巴瘤,进而给予患者更多理解与帮助。
淋巴瘤治疗方面有改善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并非单一疾病。根据世卫组织的分类,淋巴瘤实际上是70多种不同亚型“淋巴瘤家族”的统称。但在“淋巴瘤家族”中,多个亚型的发病率极低,在国际上均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罕见病范畴,例如套细胞淋巴瘤(简称“套淋”),我国发病率约为0.13/10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淋”),我国发病率约为0.18/10万;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简称“华氏”),我国发病率约为0.021/10万;霍奇金淋巴瘤(简称“霍奇金”),我国发病率约为0.32/10万。由于分类分型复杂,病例少,加之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限,给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极大挑战,许多罕见亚型淋巴瘤患者面临着疾病反复发作、耐药后无药可用、经济负担沉重等多重困境。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主任朱军教授表示,20年来,我国在淋巴瘤的治疗方面有了显著改善,治愈率大幅提升。以精准的病理诊断和分子诊断为向导,推动了淋巴瘤靶向及免疫治疗的飞跃。其中,霍奇金淋巴瘤的治愈率能够达到70%-80%,甚至更高;而针对国内常见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分子靶向药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是国内外权威临床指南一致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研究显示临床治愈率最高可达70%。这些是淋巴瘤治疗领域的巨大进步。
在肿瘤与罕见病之间,有个交集叫罕见肿瘤,它兼具了两种分类的特点,既对患者生命的危害程度大,同时又由于疾病罕见,往往治疗手段和用药的选择非常有限。但随着医学技术与临床研究的进步,这一困境有望取得突破。实际上,淋巴瘤有希望成为“一击即中”的肿瘤。如果患者能及时得到诊断、有效治疗,病情可能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很好的控制。如今,新药不断涌现,包括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的运用,已经让淋巴瘤治疗进入无化疗时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产创新药不断取得成果,对于“套淋”“慢淋”等少见亚型都有新的疗法在探索中。淋巴瘤已成为目前控制率、治愈率最高的肿瘤之一。
- 标签:
- 编辑:王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