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6个人就有1个流动人口:河南贵州四川人口流失居前三
针对当下的返程复工高峰,各地都在加强对新冠肺炎的防控措施。尤其我国是流动人口大国,近年来每年的流动人口都保持在2.4亿人以上的规模,相当于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流动人口。也因此,春节等节假日期间会出现候鸟式迁徙现象。
那么人口流出、流入的主要是哪些地方?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20个省份的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数据发现,长江中游、西南、河南等地人口密集,是主要的人口流出地;广东、浙江、上海、京津则是主要的人口流入地。
需要说明的是,这20个省份涵盖了中西部一些主要的人口大省和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其中,山东与辽宁均为2017年数据,河北为2015年数据。另有部分省份只有常住人口数据,而无户籍人口数据,因此没有纳入统计。
20个省份人口净流入情况(人口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统计年鉴、公开资料
5省份人口净流出超700万
数据显示,人口净流出多的省份主要是中西部的一些人口大省,其中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的净流出最多。2018年末,河南全省户籍人口达109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万人;常住人口96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万人;人口净流出达到1301万人,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人口净流出超过千万大关的省份。
河南东南部的一些地市都是人口净流出大市。比如,周口人口净流出规模达到279.76万人,信阳净流出人口也超过了200万人,商丘和南阳的净流出人口接近200万人。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去年6月发布的2018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河南省目前仍然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但流出速度减缓。2018年省际净外出人口比上年增加7万人,增量比2017年减少31万人。
从跨省外出人口的流向上看,仍然主要流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广东最多,其次是北京、浙江、江苏和上海,分别占跨省外出人口的17.9%、14.7%、14.3%、12.0%和8.1%,外出到这五个省份的人口占到整个出省人口的67.0%。
河南之后,人口净流出第二位的是贵州,达到928.23万人。贵州以山地为主,工业化、城镇化、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在过去一段时间,贵州人均GDP一直位列倒数第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此外,四川、安徽和广西的人口净流出都超过700万人;湖南、重庆、湖北和湖南的人口净流出在200万~500万人之间。
实际上,人口净流入、净流出采用的是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的,即为净流出,反之即为净流入。但对净流出的省份来说,实际上也有一部分外省人口的流入,因此这些省份外流的人口,要远大于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的差值。
比如,本次疫情的中心湖北的人口净流出为255.91万人,远少于河南、安徽、四川、湖南、贵州等。但考虑到武汉吸引了不少外省人口流入,因此湖北流出人口要比这个数字高一些。根据媒体去年7月的报道,据调查,湖北省农民工突破1000万人,其中省内务工的达500多万。也就是说,省外务工者有500万左右。
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相比安徽、湖南、四川、河南等中西部省份,湖北的人口流出数量要小得多。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年湖北的经济发展不错,不仅有原有的汽车、钢铁等传统支柱产业,而且在电子通信、生物医疗等产业方面发展良好,民营经济、中小企业都发展的不错,因此人口外流在减少。
湖北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湖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828.31亿元,居全国第7位,目前湖北省GDP占全国比重达到4.6%,比2012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9年,湖北人均GDP达到77387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湖北省人均GDP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495元稳居中部第1位。
尤其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产业发展不错,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吸引了周边地区如黄冈、孝感、荆州等地大量人口流入。目前无论是在珠三角还是长三角,虽然来自湖北的员工占有一定比例,但并不算高,这也是此次疫情之后,湖北以外地区复工复产稍微有利的一个因素。
再比如,近几年,四川也吸引了不少省外人口,因此,虽然2018年四川的人口净流出为780.8万人,但实际流出的远超过这个数字。四川省2018年的统计公报显示,当年末,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511.6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414.0万人,省外输出1097.6万人。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湖北、重庆等地。
安徽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林斐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中西部很多地方实际流出的人口很高,比如皖北的阜阳地区,有30%的人在外边,很多年轻劳动力都流失了。
河南、贵州、安徽等中西部省份的人口主要流向了沿海地区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等地。
净流入广东第一浙江远超江苏
再看人口流入,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净流入最多,达到1843.88万人。如果考虑到新世纪以来陆陆续续落户广东的人口,来自广东省外的流入人口远远超过了两千万。
广东的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按照《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2016年珠三角净流入人口为2647.97万人。其中,由于广东经济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存在巨大的发展鸿沟,因此珠三角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外省人口流入,也吸引了本省内粤东西北地区的大量人口流入。尤其是粤东和粤西都是人口出生率相当高、人口相当稠密的地区,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流向珠三角发达地区。
其中,珠三角的几个经济大市广深莞佛都有数百万的净流入人口,尤其是深圳和东莞的外来常住人口都大幅超过了户籍人口。数据显示,深圳外来常住人口为847.9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5.1%;东莞外来常住人口607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2.4%。
广东之后,人口净流入第二多的省份是上海。上海市2018年的统计公报显示,上海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23.78万人,户籍常住人口1447.57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76.2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数量居全国各城市第一。
江浙沪中,另一个人口净流入较多的省份是浙江,超过700万人。相比之下,第二经济大省江苏的净流入人口只有200多万,这主要与江苏南北差距较大有关,苏南地区的外来流入人口相当大一部分是来自苏北地区,省内流动较多。
而第三经济大省山东近年来与广东、江苏的差距不断拉大,属于人口净流出的状态,有一部分人口流出到北京和上海等地。
减少候鸟式迁徙
如果加上省域内的流动人口,则流动人口的规模会更大。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流动人口虽然逐年略有减少,但仍保持在2.4亿人以上的规模。每逢春节长假,人流像“候鸟”一样在城乡之间移动,成为中国一大壮观景象。
林斐说,我国春运时间长,人口流向是单向的,由城市向农村、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返乡与学校放假叠加在一起,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春运潮。很多交通基础设施虽然在春运期间十分拥堵,不堪重负,但在平时流量并不大,这实际上也带来了基础设施等资源的浪费。
那么如何才能减少人口候鸟式迁徙呢?这其中,加快中西部的产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尤为关键。
早在2014年9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时就指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三五”时期重点向中西部倾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鼓励东部产业园区在中西部开展共建、托管等连锁经营,以“业”兴“城”,做大做强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县城,提升人口承载能力,促进约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
近年来,随着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以及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发展,不少中西部人口大省人口回流的态势十分明显。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安徽省首次出现外出人口回流现象,此后连年回流。目前,安徽省人口迁移已步入“外出人口持续回流”的新时期。
林斐说,近年来,在长三角城市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安徽深入参与长三角发展分工合作,两省一市(苏浙沪)的很多产能转移到安徽,这对安徽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进而带动了不少原先在两省一市的外出人员回流。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武汉、成都、郑州、长沙、重庆、西安等强二线城市,近几年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口集聚都十分迅速,居民收入与一线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生活压力没那么大。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留在了这些城市。
尽管近年来中西部不少省份的人口在不断回流,但总体上看,这些地方仍是人口净流出较大的省份,与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很多地区的吸引力仍有待提升。
林斐说,沿海地区已经形成十分完整、丰富的产业链,上下游的分工协作、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分工协作都很好,人才在这些地方的跳槽机会也更多。相比之下,中西部的产业链分工协作要差不少。另一方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相比,中西部很多省会城市发展得很好,但省会之外的地市与省会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省会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扩散效应较小。
她认为,中西部人口大省应该在省会城市之外,用更大力度培育发展更多的中心城市,带动更多周边地区发展。
近年来,中西部不少省份也在积极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比如,湖北把宜昌、襄阳作为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与武汉相互呼应,形成“一主两副”的鼎足发展格局。宜昌和襄阳的发展水平也超过了武汉以外的大多数地市。
今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发挥洛阳高端制造业、特色文旅业辐射带动功能,规划建设洛阳都市圈,推动洛阳高铁枢纽建设,全面提升洛阳发展要素综合承载力。
今年的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争取国家出台新一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加快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吉泰走廊、向莆经济带建设。支持九江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综合试点,努力提升九江在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中的地位和综合竞争力。
来源:第一财经
- 标签:
- 编辑:王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