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资讯  市场观察

把文物资源打造成经济发展新亮点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1-2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多方筹资,引进社会力量,山西财政不断创新文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模式——

  把文物资源打造成经济发展新亮点  

  近年来,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对当地文物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那么,山西作为文物大省,是如何解决“文物保护名单不断拉长,保护经费相对紧张”这个瓶颈的?山西财政部门立足省情,多头并进,持续发力,扎实支持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多方筹集资金 文物保护“把钱花在刀刃上”

  冬日暖阳,大同云冈石窟内,修葺后的佛像和乐伎刻像栩栩如生,有的正襟危坐,有的载歌载舞,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神采飞扬,笑迎八方游客。

  在五台山,经过一年时间抢修,得到修补、保养、维护的古寺庙重展雄姿,向世人展示着国家级重点文物和古代建筑技艺的突出成就。

  ……

  多年来,山西的文物养护修复、管理保护从未间断。而这一切,离不开财政工作的支持。

  山西文物在全国享有“五个第一”,国保单位数量、现存旧石器时代遗址数量、现存元代及元代以前古建筑数量、现存唐代以来彩塑和壁画数量、现存古戏台数量均为全国第一。山西省财政厅文化处处长温建栋介绍,山西是文物资源大省,文物保护任务十分繁重,对财政资金的需求也较大,近年来山西财政立足省情,多措并举,扎实支持推进全省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形成一个又一个亮点。

  山西现存不可移动文物5.4万处。这些古建筑大多藏身民间、散落田野,无数精美绝伦的石雕、木雕、砖雕、彩塑、壁画等艺术珍品保存其中。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叠加,80%的古建筑面临险情,依附于文物本体的壁画、彩绘等附属文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损毁。

  为此,山西省财政厅参与政策出台,多方筹集资金,为保护文物持续发力。

  对接财政部,努力争取到大力度的支持,这个过程不容易。山西省财政厅文化处张涛说,每次去财政部汇报工作前,需要各种准备工作,带上一行李箱的汇报材料上北京,每当从财政部带回“新成果”时,大家会莫名的兴奋。在平时,大家常8小时之外仍埋头苦干,特别是年底,单位整栋大楼灯火通明,楼道里回荡着敲击键盘的声音。

  付出总有收获,2011年-2019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4.49亿元,年均2.72亿元,支持山西省抢救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平遥古城墙体监测维修、云冈石窟部分洞窟的岩体加固、五台山重点寺庙维修保养等。2018年,根据财政部要求,山西省财政参与了《国家文物保护专项管理资金办法》修订,及时反馈征求意见,新《办法》分配因素中增加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省级及省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数等基本因素,这些都有利于山西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

  与此同时,省级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仅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就从2011年的330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16745万元,增加了4.07倍,年均增长22.5 %。据统计,2018年,山西省文物支出19.16亿元,较2011年10.23亿元年均增长9.4%。

  丰富保护手段 文物资源成经济发展新亮点

  灰墙黑瓦、阶梯庭院、石板小路、窑洞式金库……依山而建的阳泉市官沟村,古朴山村美景引人入胜。

  行走在古老山庄,感受着在乡村游大潮中没有过度开发、没有商业化运作的官沟村,来自重庆的游客唐宏平感慨道,“官沟村始终保持着历史遗存的真实性与原生村落的整体性,不愧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中的典范。”

  近年来,除了筹集资金,山西省财政部门还不断创新文物资源利用模式,特别是将文物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让文物资源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新亮点。

  2016年,山西省财政设立古建筑日常养护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全省527处国保、省保古建筑开展日常养护,有效的延长了古建筑维修周期,使古建筑的历史信息更好地传承下去,这在全国也属首例。文物看护员经费的落实,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压力,转变了重点文物单位无专人看护的局面。山西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720万元,按照每人每天10元的标准为1972名文物看护员发放补贴。

  在文物修缮保护过程中,山西省财政厅将支持文物维修保护与镇村联动、古村落保护、红色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融合,整合交通、水利、农业、扶贫等专项资金,全面提升革命遗址品位,让一个个文保单位成为乡村亮点、红色景点。如武乡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左权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左权129师司令部旧址、兴县晋绥边区政府旧址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政府不能唱独角戏 呼唤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有人认养宠物,有人认养树木,而在山西,文物建筑也能被认养了。

  去年底,在高平市政府召开的文物建筑认养北部片区推介会上,10家企业和集体与所认养的10处文物建筑所有人签订了认养协议。

  业界认为,此举是山西省拓宽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利用渠道的创新之举。

  实际上,早在2017年3月,山西省就启动了相关方案,提出实施文物建筑“巨手擎”项目,推进文物建筑认领认养工作。山西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白雪冰介绍,2018年以来,山西省已举办4次文物建筑认养片区推介会,带动引领一大批社会爱心人士,积极投身文物建筑的认领认养,截至目前,全省已有出资修缮的文物建筑认养项目88个,吸引社会资金1.3亿元。

  “一提文物保护,人们习惯性想着跟政府要钱,往往忽略了还有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这条渠道。”省社科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侯晓斌表示,虽然,山西财政拨付的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在逐年递增,但明显不足,全靠财政资金解决也很不现实。

  那么,缺钱少人的问题能否解决?钱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可能有所改善,但人的问题,仅依靠政府力量几乎不可能解决。接下来,需要进一步理清政府、社会、企业的关系,明确权责,拓宽渠道,创新管理,吸引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

  在山西省支持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补助范围适度扩大的同时,需要为社会力量参与文保提供政策支持。山西省政府网站公布了《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出台社会力量保护文物的方案。相信会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让山西的文化更多更好地传承下去。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