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 专家聚焦公共文化发展新动能
社会化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新兴文旅业态的监管
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杨永恒
如今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我们讲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服务的多样化、特色化,而人民群众对其的需求也越发多元化与高端化。公共文化的发展目的除了满足百姓文化需要以外,同样重要的是培育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要站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来看文化建设。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创新中,企业永远是创新主体。随着多年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日益深入,加强对新兴文旅业态的监管成为当下的重点。社会化程度越深,越需要政府的监管,这已成为现代国家治理很重要的内容之一。例如,如今很多企业在参与公共服务中已显现出一些问题,虽然扩大了需求和供给,提高了服务质量,但是企业需要盈利的属性存在跟公共产品价值冲突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界需要进一步探索,政府需要从监管层面进行系统设计。
融合要保持理性,精心设计,切忌“大水漫灌”
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副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李国新
谈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公共文化服务,什么是旅游公共服务,在这两者当中找交集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能融尽融,宜融则融。当然,从推动公共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角度来说,今天我们强调两种服务的融合,也是新时代公共文化和旅游扩大覆盖面、增强适应性、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任务、新途径。综合各地目前已有的相关实践和学术研究成果,我认为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切入点或是主要任务有六个方面:一是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嵌入旅游景区、旅游线路、住地、旅游交通服务区域等;二是促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乡村旅游中心融合;三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四是博物馆、非遗传习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与研学旅行结合发展;五是通过群众性文化活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六是串联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新的旅游路径。同时要时刻保持理性,防止文旅融合当中的运动式、标签化。
高质量的文旅融合需要新观念与新路径
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杨乘虎
高质量发展是当下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发展目标,高质量发展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更是迫切需要。而文旅融合,作为这样一个新兴课题,它的破题和推进,尤其是实践探索的意义和价值,学界要从理论体系层面进行系统梳理。如今,国家层面期许的文旅融合是高质量的文旅融合,而不是简简单单数量、体量和速率上的融合。文旅融合是对于文化治理方式的一种诉求,它要求我们更多地去关注文旅融合的效果,真正新的模式的诞生。例如,我们看到的山水实景演出,到底是文艺演出还是旅游景区的观光体验,这种融合观念与思路目前也体现在从场景入手、试图打造“沉浸式”文化或旅游空间的实践上。让图书不仅仅是图书,文化活动不仅仅是文化活动,文旅融合之于公共服务的变革,即通过全要素的融合、整合之后全新服务方式与路径的创新,这才可能具备全产业链条各个供给主体进入的可能性。
融合需要“三大基石”与求同存异
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 付 磊
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有异同,因此,建议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立一个标准综合体,有三大基石,分别是目标导向、系统分析和整体协调。制定标准综合体规划,将总目标分解,确立各相关要素的分目标,相关要素的分目标按标准进行落实,在实施过程中检查、评价直到验收,达到总目标。这个标准综合体需要采纳一部分的旅游标准,一部分的文化标准,一部分的公共服务标准,还有其他相关专业标准,最后组合起来形成综合体,便于指导整体工作的开展。旅游也好,文化也好,它们存在异同,我们要求同存异。求同是我们目前的工作重点,但是所存在的异处,就需要用一个综合体来规范,一个把共性和个性充分兼顾的单一标准体系是很难做到的,一定要有一个跨标准体系形成的标准综合体才行。
公共服务优化在制度层面需互促并进
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曾博伟
文旅融合在公共服务方面,要关注制度层面互促并进的问题。例如,对于很多文博机构而言,为何如今都在文创上发力,原因是近年来政策上、制度上有了新突破,文创的空间越来越好,文创的收入也越来越可观,且相关的利润分配机制也激励了文博机构在此领域进一步深耕。与之类似,我们的公共文化领域同样需要制度上、政策上的拓展。例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里有一个特别的提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如今,城市人口属性复杂,流动成为常态,这样的情况下,制度层面也需要进一步拓展,比如未来是否能在我们的保障法里关照到游客。对于如此庞大的群体,其公共文化需求跟当地居民往往并不一样,全国超过55亿人次的游客其公共文化需求能否得到保障,法律层面、政策层面需要进一步去探索。
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意营造需要多力齐发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卜希霆
如今,越来越多的文旅融合项目着眼于如何给老百姓营造更丰富的沉浸式、能够愉悦思想和精神的全方位体验空间。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空间是文旅融合非常重要的载体。对于文化空间的营造,一是要增强服务力,通过场景认同、精准服务来提升整个空间的服务能力;二是需要创新,激活创意力,要更多地打造跨界文化地标,形成创新的引擎;三是提升智慧力,加强更多虚拟空间的建设、城市大脑建设,包括更丰富的文化体验、数字体验等的建设;四是要进一步培育审美力,很多公共文化场所实际就是一座审美学校,培育城市文化精神,要从公共文化对市民的美育普及着手;五是涵养生态力,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作为公共文化空间,从设计之初就要贯穿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 标签:
- 编辑:王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