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榕江:少数民族文创产品出山记
杨老团正在卧龙小区的扶贫车间做刺绣。新华社记者罗羽摄
新华社贵阳10月13日电(记者罗羽)65岁的侗族绣娘杨老团从未想过,自己亲手制作的刺绣会成为商品流通到全国各地。
卧龙小区一间扶贫车间内,杨老团拿着针线和布料,双手飞快地穿梭着。没一会儿,一块绣有美丽图案的作品便“新鲜出炉”。她的刺绣将会用来制作笔记本封面,再作为商品卖出去。
只会侗语、不会普通话的杨老团是中国西南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乐里镇乔勒村人。今年年初,她从距离县城两个小时车程的乡下搬入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卧龙小区,并在小区楼下的扶贫车间找到了一份可灵活上班的工作。
杨老团等绣娘制作的带有苗侗刺绣封面的笔记本。新华社记者罗羽摄
“平时我在家照看儿孙,闲时就到扶贫车间做刺绣,挣点钱。”杨老团说,她过去居住在乡下的深山密林中,虽然也做刺绣,但都是自己穿,很少拿去卖钱。四个月前来扶贫车间“做工”后,她手中的刺绣便走出了大山,一个月能挣数百元至上千元。
杨老团做的刺绣是来自一家文创公司所接的订单。这家文创公司致力于搭建文化传播和创新平台,将苗疆大山少数民族文化通过人文交流、商品流通、创意展示等方式传播出去。
“公司成立以来,先后跟线上线下十五六家商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带动榕江县7个合作社、500多位绣娘实现就业,目前已做到销售额逾160余万元。”该公司总经理刘智说,公司接到合作商家的订单后,会根据商家需求,将刺绣、蜡染、银饰、土布等传统民族元素进行创新设计。今年7月,公司与一商家合作推出的扎染T恤,仅上线一个月就卖出了2000多件,受到消费者喜爱。
文创中心展出的展品。新华社记者罗羽摄
在刘智看来,贵州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具有民族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先天优势,但缺乏制造业和设计业产业链的后天培育和发展,这方面可以借助成熟的商家和市场。
“我们会接受公司的实操培训,有时候是三五天,有时候是一周。”25岁的苗族绣娘刘秀英说,在文创公司的带领下,很多绣娘不仅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还通过培训学习到了创新技能和创新理念。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 标签:
- 编辑:王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