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的音乐世界 民乐复兴遇见“国风二次元”
琵琶、古筝、二胡、笙、扬琴、竹笛、阮、大鼓、唢呐,当来自不同朝代、不同音色的乐器开始疯狂进行自我解构和重组,是怎样的一番体验?
一个普通的盛夏之夜,能够容纳万人的会场,灯光将数百平方米的大舞台打得亮如白昼。这是上海世博文化中心的一次演出,也是国内二次元爱好者的一次狂欢。当舞台灯光暗下,竹笛的乐声悠悠传来,笙、二胡、琵琶、古筝等传统乐器的声音渐次响起,一个民乐团出现在眼前,《万神纪》《极乐净土》等二次元的“神曲”响起,瞬间嗨爆现场。
这类风格的曲目,被称为“国风二次元”,受众大多是90后、00后。鲜为人知的是,这支名叫“轻琴謦磬”乐队的成员大多来自成都,其中不少是学习传统乐器专业的学生。他们从小接受正规而传统的乐器培训,却带着民乐走上了“二次元”的道路。
一
琵琶少女 与爱好的一次“和解”
相比于上海数百平方米的大舞台,四川音乐学院不到十平方米的练琴房,更让王雨萌觉得安心熟悉。在川音学习的三年里,她大半时间都在这里度过。
从4岁开始,她便与琵琶结下了不解之缘,考入川音附中后,参加了十余次吴佳晓教授教学班音乐会,并担任领奏。从2013年开始,她便获得了诸多国内、国际大赛奖项。
如果说演奏琵琶是她的“命中注定”,那么王雨萌与二次元的结合更像是“不期而遇”。与大多95后相似,王雨萌身处全球化的浪潮,她接触着来自不同国度与不同维度的文化。她不只是一位琵琶演奏者,也是“二次元”爱好者,喜欢动漫、cosplay。“从小看《数码宝贝》《名侦探柯南》,所以有二次元情结。我也会用琵琶弹奏一些动漫作品中的曲目,还有当下影视剧作品中的插曲,传到网上去。”
如今已是川音琵琶专业大三学生的王雨萌,在学校里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专业成绩名列年级前茅;走出校门,她还有一个名字叫“眷墨”,在乐队中、网络上,她的小伙伴、粉丝听众,都以这个名字称呼。
在她的身上,能够看到古典气质与摩登意识的融合与碰撞,这是当代年轻人的一种印记。网络、动漫、二次元充盈着王雨萌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当她选择用琵琶弹奏起《权御天下》《大鱼》等对于主流民乐界不太“正统”的曲目时,这也是她与自己爱好的“和解”。“民乐需要创新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它并不是古老的、严肃的,它也可以很燃、很炸裂。”
电影《闪光少女》中,神经少女陈惊与学习民族乐器的小伙伴们组成二次元乐队,大战西洋乐,寄予着年轻人对于中国传统民乐的发展弘扬。现实虽然没有电影里那么戏剧化的情节,但是对于王雨萌来说,坚守传统,却又创新风潮,是当下传承民乐的年轻人缩影。
二
95后男孩 用二胡筑梦音乐世界
“曲项胡琴鱼尾拨,离人。入寒弦声水上闻。”一千多年前,北宋著名词人张先写下此句,描写了胡琴音色的悲凉。而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当胡琴声悠悠再次奏响在“95后”何佳俊手中,他的故事,就从一把二胡讲起。
从3岁懵懵懂懂摸上二胡的琴弦开始,何佳俊与二胡已经朝夕相伴快二十年。他对二胡的好感源于父亲,因为父亲是一位二胡老师。“弦乐对于小朋友来说极其枯燥,每天要在家练习几个小时。”这样的日子,一直延续到了小学毕业,何佳俊才与二胡暂别了一段时间。
在初中三年,何佳俊几乎都没有摸过二胡,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同班同学对于民乐的偏见。在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流行的当时,何佳俊手中的二胡,就像是过时的老派乐器。“在那种氛围中,就容易受到影响,虽然我对二胡并没有偏见。”本来初中曾有机会登台演奏二胡,但在同学的哄笑声中他放弃了。
真的不拉二胡了吗?何佳俊选择重拾这件乐器时,面临人生一个更大的选择:要不要走音乐这条路?正是此时,他才明白,自己对于二胡是真正的喜爱,“到高二的时候,我才下定决心要考取二胡专业。”
何佳俊在音乐道路上最大的阻碍,可能不是同龄人对于二胡的不理解,而是来源于自身的听力问题。“如果用数字来表述,那么普通人的正常听力在8到10左右,低于8就是轻度的听力损失,低于4是重度的听力损失。”何佳俊,正是听力低于4的重度听力损失者,“开音乐会站在舞台上,我经常听不到伴奏的声音。”
“听力这个事情,其实在我内心并没有太多的困扰,实际上确实影响了我的生活,比如说日常交流、上课学习时会产生阻碍,专业课上听不到老师讲什么。”决定走音乐这条路之前,亲戚和朋友也劝过何佳俊,奈何割舍不下二胡,也无法放弃对音乐的喜欢。反复的练习,不断确认音色的完美,比别人多花几倍的时间练习,成为了何佳俊解决听力问题的办法。
2017年,何佳俊加入“轻琴謦磬”乐队,尝试用二胡这一传统乐器演奏二次元、流行歌曲。又在一年后,他参与录制了某网站的拜年视频,其播放量达到了3000万,弹幕数达100多万条。
何佳俊说,对于民乐的专业演奏者而言,乐器中古典的部分恰恰是最宝贵的。但是,如何唤起当下年轻人对于传统民乐的关注和喜爱,同样弥足珍贵。“二胡并不是一件过时的乐器,我要用更年轻和更大众的方式,把二胡文化带给大家。”
三
钟情竹笙 他发明笙的通用恒温棒
无论是“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还是“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提到笙,可能是一件熟悉而又陌生的乐器。古人爱笙,在众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人们总能看到这件乐器的身影。
只见其名,不闻其声。哪怕会背诵《短歌行》中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诗句,但是很多人并未真正听过笙的乐音。并且在文化交流频繁、西洋乐器流行的当下,这件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乐器,似乎正面临着尴尬的处境。
笙真的后继无人吗?对于徐勇来说,答案是否定的。作为一名学习笙专业的“90后”研究生,他与笙朝夕相处的12年,尝试用笙吹奏流行音乐、甚至动漫中的二次元歌曲,用更年轻的方式展示笙文化。在网络中,他更多被听众称为“千竹书笙”,他用笙所演奏的二次元风格曲目,在网站上受到不少粉丝喜爱。有着一颗“工科心”的他,还研究发明了笙通用的恒温棒,助力乐器笙的传承发展。
走进徐勇常用的琴房中,随处可见不同种类的笙,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在狭小的琴房中,显得异常拥挤。徐勇就坐在一排笙的面前,讲述到这些年学习笙的点滴故事。
上高中那年,他本身的特长是吹笛子,可是在偶然间听过笙悠扬而空灵的乐音之后,被深深吸引。
学习笙的10多年里,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徐勇。“笙的底部都有水箱,在演奏笙的时候,必须往水箱中灌入热水,这样才能保持笙内部的干燥。笙里面是一个半封闭的结构,我们吹进去的气中会有水蒸气,那么在金属做成的簧片上会凝结成小水滴。水滴的存在影响簧片震动,就会出现发音迟缓等问题。所以灌入热水,是为了防止小水滴凝结。”
在当下,灌热水仍是在演奏笙时通用的方法。但是热水易冷,往往一首曲子吹奏完成后,水箱中的水就需要更换了。“我们需要频繁更换热水,特别不方便。也是这个原因,笙的音乐会都特别少。”两年前,有着“工科”思维的徐勇就开始琢磨起这件事情,反复的试验之后,他申请了“笙通用恒温棒”的专利。
一个长度不过几厘米的恒温棒,实际经过了徐勇无数次的改良。徐勇表示,该发明的方便之处,就是在不改变笙本身结构的情况下,只用更换水箱的螺丝就能使用。“其实恒温棒就是一个金属的加热棒,放入热水中后可以保持加热。”目前,徐勇已经拿到第二代笙通用恒温棒的专利受理书,这也有可能是国内第一个关于此类的发明。“据我所知,有的乐器厂也在改良,但他们所做的需要更换水箱等设备。”
令人疑惑的是,笙作为一件有着数千年丰富历史的乐器,为何在漫漫岁月中,未解决簧片水滴凝结的问题,还仍沿用着更换热水的传统方式呢?徐勇颇有些无奈地表示,因为现在学习笙的人基数太小,所以笙的发展举步维艰。“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我们也正努力让更多人看到它。”
在徐勇所就读的音乐学院,笙专业的研究生只有他一人,而他已在今年6月毕业。“笙如果要发展的话,只有传承、创新、再发展。之前,我们考虑的是先传承,再发展,后创新。但这样走不通,因为到发展时已经没人了。只有传承后去创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笙才会有发展的空间。”
目前,徐勇已在网上开设了自己的频道,时常会将用笙吹奏的曲目发到网上。除了传统的民乐曲目,他也尝试演奏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我们正在努力和大众搭建一座桥梁,让更多人了解笙、喜欢笙。”(记者 李雨心)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 标签:
- 编辑:王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