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患者在家门口看病,基层医疗机构准备好了吗
据《长江日报》报道,近日家住湖北武汉的祁先生为了给病卧在床的八旬老母亲换导尿管,可谓伤透了脑筋。祁先生因缺少频繁送老人去医院的条件,便想申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上门换导尿管,但却被负责人告知无法提供相关服务,并建议如老人行动不便可拨打120接送老人去医院。
居家换导尿管,没什么技术难度。当地其他卫生服务中心也曾拒绝为老人提供上门换导尿管服务,后经协调才解决问题,说明不提供这项服务不是因为技术原因。如果离家只有一两百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连上门换导尿管这种技术含量很低的医疗服务都无法提供,其存在价值不禁令人怀疑。
究其原因,很可能在于当地没有针对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列出具体清单,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了推诿责任的空间。
分级诊疗存在的基础是,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根据自身诊疗范围提供相应服务,对于超出自身范围的服务,则可采取双向转诊的办法来保持无缝对接,维护诊疗的连续性。
当前,为推进分级诊疗,各地针对患者出台了很多办法。比如在经济层面,看病越往基层,医保报销的比例越高,对于遵循转诊制度或“康复在社区”的患者,也给予更高的报销比例。在管理层面,不少地方将大医院的部分专家号分配给基层医院,首诊在基层的患者更容易获得紧缺号源。这些措施对患者确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然而,当患者主动到基层寻求医疗服务时,基层医疗机构未必能向患者提供基本的服务。并且,对于不履行分级诊疗规则的医疗机构,却鲜有约束手段,不少社区服务中心把患者向上级医疗机构推。
所以,部分患者扎堆到大医院看病,或许并非缘于他们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而是基层医疗机构不能满足甚至直接拒绝了他们的基本需求。
先有供给,然后才能吸引需求,如果分级诊疗的管理只约束了患者,却淡化了医疗机构责任,那么相关制度就很难得到认真贯彻。
厘清具体的分级范围,对医疗机构同样采取经济和管理等手段加以约束,如此方能让基层医疗机构切实想办法满足患者的需求,让患者能化解在家门口看病的后顾之忧。(罗志华)
- 标签:
- 编辑:王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