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把海洋产业变成深绿产业!广东省社科院专家支招惠州蓝色崛起
“在当前大湾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背景下,惠州长期以来坚守绿色发展道路,造就了独特的环境竞争力。”7月25日,广东省社科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吴大磊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惠州发展海洋经济有基础、有条件,正当其时。但也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通过提高门槛、改进技术等方式,让“蓝色经济”真正实现绿色发展。
陆海统筹
在高水平保护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惠州的海洋生态资源丰富,应当如何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来发展海洋经济?如何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推动城市向海发展?
吴大磊:惠州的海洋生态资源丰富,临海产业基础雄厚,这是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惠州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坚持陆海统筹,并将陆海一体的国土空间布局思想融入到惠州各类相关的产业规划中,统一陆海空间的布局与发展功能。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基于惠州海洋资源的特征和现有产业的特征,科学确定岸线功能,合理安排城镇、港口工业、旅游、农渔业、生态和等不同功能的岸线布局,将大陆海岸线和主要海岛岸线划分为不同功能区。
三是加强通向海洋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扩大一批港口、港区和进港通道等,布局一批重要临海园区,建设从陆地通向海洋的大通道。
四是要坚持在高水平保护中推动高质量发展。海洋资源是稀缺资源,其价值的发掘是建立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之上,只有实现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转型升级
把海洋产业做成“深绿产业”
南方日报:惠州的临海石化产业快速发展,国内外大项目不断落户,正瞄准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应当如何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吴大磊:惠州石化产业坚持高起点建设,走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的新路子,有效协调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个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不断扩张的产业规模势必会产生较大的“环境压迫”。
因此,发展海洋经济也应该坚持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海洋生态保护和发展海洋经济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统一的。一方面,海洋经济逐步壮大,才能有更多资金开展高水平保护,以及更好发挥海洋资源价值。另一方面,高水平的海洋生态保护,才能使海洋生态资源“保值增值”,增加海洋资源的“生态存储”,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惠州要进一步做好海洋生态保护,一是要提高涉海产业环境准入门槛,建立环境、资源准入标准,出台负面清单;二是推进海洋产业绿色化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海洋产业体系,要把海洋产业做成“深绿产业”,把海洋经济做成“深绿经济”;三是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对于临海区域的落后产业要逐步淘汰,对于有改造空间的要限时改造升级。
建立机制
打通“绿水金山”有效转化路径
南方日报:惠州的滨海旅游资源很丰富,也是一个陆海生态环境优势明显的城市,要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吴大磊:惠州的滨海旅游景区像巽寮湾、双月湾,正在逐步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下一步,要通过优化升级滨海旅游产业,进一步放大生态资源“变现”的价值,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提升金山银山的“含金量”。一方面要开发更加高品质、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给游客多样化选择;一方面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吸引和留住更多“过夜客”。
高水平的生态环境质量是惠州的底色、本色,也是惠州发展的一大优势。在省社科院往年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数排名中,惠州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建议通过建立四大机制来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一是评估核算机制,要摸清家底,算生态账,算长远账。二是修复保护机制,对于过去由于发展对陆地和海洋环境造成的破坏,要及时修复。三是与产业的联动机制,大部分生态环境资源不会自动“变现”,需要“人为干预”,要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将惠州高品质的生态产品(如旅游资源、海洋资源等)“变现”。四是生态补偿机制,对于暂时不能“变现”,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区域,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不能让当地群众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周欢
- 标签:
- 编辑:王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