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剧院们的新生存法则
近些年来,国内的演出剧场建设可谓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剧院的繁荣建设给我国表演艺术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但同时也给演出内容、观众参与率、运营模式、人才储备、成本等方面带来了更高的挑战。在日前举办的首届世界剧院北京论坛上,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家一流国际艺术机构,与国内外的知名剧院、演出团体、联盟组织、艺术院校、文化公司以及媒体的高管精英齐聚北京,共同探讨在新消费时代的背景下,剧院该如何定义自己的生存法则?
供大于求成普遍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剧院的总数已超2000家,除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外,其他地区专业剧场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全年演出超过50场的剧场只占剧场总数的35%。高速增长的剧院数量已远远超出市场需求。
观众消费需求无法赶上快速增长的剧院数量。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平认为,国内剧院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演出节目需求量的增长,可国内市场并没有足够的演出供给。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参与演出走进剧院,养成观演习惯,剧院在运营模式上也在逐渐探索创新。“但就全国而言,模式创新还不够,尤其在经营理念、组织运作、产品运营上还有很多需要创新的地方。”
剧院数量的增长带来的,不只有供过于求的市场,还有人才缺口。从导演、指挥、编剧、演员,再到剧院制作、演出经营、宣传营销等方面,快速增长的剧院数量使各个方向的员工都存在大量缺口,而剧院的成本又无法承担大量人才供给,员工缺乏影响剧院正常运行,如此造成恶性循环。陈平表示,“就剧院发展来说,除了政府和社会给予的必要支持和赞助外,必须要有其他破解成本病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国内剧场遇到的问题并非个例,即便在演出市场、演出消费较为成熟的德国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德国柏林歌剧基金会总经理乔治·费尔特哈勒强调:“2018年,柏林歌剧基金会为演出提供了97万个观众席位,设施利用率达到83%。观众的娱乐选择愈加多元,但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却有所减少。为此,我们的创作主要基于观众的文化需求和兴趣,把歌剧艺术根植在快节奏的社会当中,利用数字化的传播手段,让歌剧艺术尽可能广泛地普及给更多观众。”
运营方式因地制宜
面对供大于求的问题,在剧院管理者看来,更多的是要从自身出发去解决,而第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营方式。
以日本新国立剧院为例,由于剧院自身拥有许多非常优秀的歌唱家、作曲家、指挥家,除表演之外,剧院也会让他们提供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日本新国立剧院经常将独特传统文化融入创作中,让久远且深厚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勇于尝试一切新鲜事物,2020年东京奥运会还会推出由孩子和人工智能共同完成的歌剧。” 日本新国立剧院执行总监村田直
- 标签:
- 编辑:王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