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业瞄准前沿科技 奶类消费持续增长
奶业是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产业,同时也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近年来,我国奶业在振兴之路上步伐稳健,不仅奶品质量过硬、安全性提高,奶业的科技进步、机械化成果也逐渐显现。在奶类消费持续刚性增长的趋势下,更需要产品力的增强和安全控制体系的健全,同时也需要技术的突破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开展
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美国奶业科学学会、新西兰初级产业部中国奶业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围绕中国奶业发展现状、如何提高奶产品质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以及奶牛营养学、微生物组学、细胞生物学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奶品质量稳步提升
“2018年,全国牛奶产量3075万吨、乳制品产量2687万吨、乳制品进口1400多万吨、奶类消费总量接近5000万吨,数量上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奶类生产、加工、进口和消费大国。”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表示,我国奶业规模养殖比重超过60%,全混合日粮饲喂比重超过80%,机械化挤奶达到100%,产业链各环节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
尤其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产业素质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已具备创民族品牌,建世界一流奶业的基础和条件。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司长肖放表示,从产出角度看,奶业相关标准、检测技术日趋完善,生乳标准有80多项,奶产品标准近千项,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逐步提高,奶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团队纳入到国家现代农业建设中,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进一步健全。
从管理角度看,我国启动实施了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重大专项,针对风险隐患持续开展生鲜乳专项整治行动,严防、严管、严控重大质量安全风险,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从全国监测结果看,生鲜乳质量安全持续保持较高水平,2018年抽检合格率达到了99.9%,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十年100%。
“在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进道路上,我们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社会敏感度高,消费者对中国奶业的信心虽有增强但依然不足。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奶业质量和效益双提升仍有待进一步努力。”肖放说,下一步,要继续坚持“产管并举”,推进“质量兴农”战略,进一步提升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奶业目前趋稳向好,未来潜力大、空间阔,仍是朝阳产业。”刘亚清认为,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社会高度关注,产业基础好,科技支撑强。另一方面,我国奶类消费水平偏低,人年均饮奶量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亚洲的二分之一。因此,随着消费理念和膳食结构改善,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未来奶类的消费将持续刚性增长。
科技短板逐渐补齐
“奶业振兴要依靠科技引领,但奶业科技遗留的短板依然不少,比如,奶牛良种供比不足,以苜蓿短缺为代表的优质饲料资源短缺;又比如,以畜禽资源化利用为代表的环境保护的压力很大等。”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说。
他认为,补齐这些短板,既是产业界的责任,更是科研界的任务,要组织优势科技的力量,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和协同创新,构建全产业链的优质发展模式。
据悉,2015年,中国农科院实施了奶牛体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先后在华北、东北、西北奶牛养殖优势区创立十个核心示范的研究基地,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饲料转化率和生鲜乳质量水平的提升。
记者了解到,中国农科院正在研究启动农科院重大科研计划,其中包括畜禽良种化科研计划、牛奶优质化科研计划、农业绿色化以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科研计划。其中牛奶优质化科研计划的攻关目标是提升奶牛日粮转化率、提升牛奶乳脂乳蛋白含量等核心技术。据科研人员预测,到2025年,示范企业的生鲜乳出粉率将由8.5:1上升到7.5:1。
同时,全面发展产学研一体的奶业科技创新研究,为改善牛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路径,为奶业振兴和优质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秦玉昌表示,牧医所作为社会公益性畜牧兽医研究的国家队,以畜禽和牧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生产优质安全畜禽产品为目标,开展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学科的应用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着重解决国家全局性、关键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国际合作有效开展
以“优质、健康”为标志的牛奶品质,是奶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奶业在全球奶业贸易中处于劣势。因此,奶业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国际交流研讨,是提升我国奶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目前,全球奶业生产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在牛奶品质提升的营养调控方面,不仅有基础研究突破,而且有新产品的应用,瘤胃微生物组学、乳腺细胞生物学等成为国际奶业前沿热点。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方法也正面临着新的技术革命,在红外光谱、全组分图谱、耐药性检测等技术领域取得巨大进展。建立奶产品危害因子预警体系和安全生产规程已经成为全球各国防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主要途径。美国颁布的“优质乳条例”严格规定了从饲料到原料奶、到加工及市场全过程的安全生产规程。因此,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国际奶业科技协同创新,联合研究优质乳生产与质量控制方面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无疑将引领全球奶业发展的方向。
秦玉昌认为,“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已经成为推动中外奶业科技合作,了解国际奶业科技最新进展、加强国内外奶业同仁相聚交流的重要交流平台。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王俊勋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奶业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
一方面持续引进优质奶牛品种,优质苜蓿饲料,引进精细化饲养技术。另一方面,我国与新西兰、阿根廷、荷兰建立了奶业合作协议,与新西兰、澳大利亚建立了奶业对话机制,与加拿大、瑞典、美国等联合举办培训班、研讨会。
“乳品企业‘引进来、走出去’,不断迈出坚定自信的步伐。乳品企业不断向内引进人才,布局海外研究基地。今后,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和技术,不断满足国人对乳制品的需求。”王俊勋说。
- 标签:
- 编辑:王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