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深海之惊蛰”小人物镜鉴大时代 守初心者行必远
在观众传统印象中的谍战剧,要么聚焦谍战故事,要么关注爱情桥段,但人际情感与家国情怀其实并不矛盾,如何由小见大地用人际情感折射家国情怀,是文艺作品永恒而关键的课题。
10月22日开播的谍战剧《谍战深海之惊蛰》在创作上尝试将英雄主义做了“大众化”表达:“包打听”陈山是个帮人要债的小角色,因为长相酷似军统特务,而被日本人荒木惟以失明的妹妹陈夏作为要挟,期限以惊蛰为限,他被逼开启了三重间谍的多面人生。
剧中既有市井生活的氛围营造,又完成了普通人对生活的想象性超越,烟火气十足的英雄形象与日常生活场景紧密相连,从而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所以在《惊蛰》里可以看到街边的重庆火锅、上海十里洋场的生煎包,甚至稀松平常的脚踏车和骨牌凳;陈山表面看似玩世不恭,却自有其沉着、冷静、思考与笃定。他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爱恨情仇、趣味嗜好乃至人格缺陷等;余小晚和张离是一对好闺蜜,她们一起在重庆的大街小巷手拉着手闲逛、看电影,在西餐厅吃牛排,在小店里讨价还价,两人合起来买一条珍珠项链……人物角色特征突出,与之前在观众印象里不苟言笑、传统刻板的特工形成了鲜明对比,有了可爱、浪漫、多情、无助的一面,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也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得以真切感受个人与国家命运的休戚相关。人情丰富了家国大义的滋味,家国大义又提升了人情的境界。
这也正是《惊蛰》希望表达的——陈山愿意提着脑袋与各方势力周旋,初衷其实是为了保护家人,救出妹妹。但正是这种直率、朴素而真挚的情感,突出了人性的真实,让陈山没有沦为日军的傀儡。并且在接下来与日军、与敌对势力的斡旋中,意识到家国命运的紧密相连,从而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
他们有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视死如归同各种敌对势力作斗争,用血与火为新中国做出贡献。典型代表人物陈山虽然是街头小人物,然而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烽烟四起的年代,经历正义与信仰的感召,根植于他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最终点燃了青春与热血,激励着以他为代表的小人物们捍卫祖国、捍卫信仰。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得普通百姓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大大增强,主流价值观正在全社会得到日益广泛的认同,民间涌动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表达欲望。主旋律影视作品如《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人民的名义》等成为市场爆款,影视作品成为新时代新思潮下的爱国情感宣泄和抒发的直接渠道和有力表达。
激荡着辉映新时代的奋进力量——无数的小人物正是国家命运的感知者和历史进程的推动者,无数的平凡英雄从对家的眷顾,升华为对国的忠诚。家国情怀,永远是中华儿女最脆弱的软肋,也是最坚固的钢盾。被赋予新时代新内涵的《惊蛰》,在润物细无声地产生爱国文化上的潜在影响和辐射力,实属罕见。(北深)
- 标签:
- 编辑:王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