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美食入选广州非遗
日前,广州市政府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记者24日从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获悉,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认定16个项目,其中新增项目9个,扩展项目7个。
此次是文化旅游部门合并后的新一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公布。在新增项目中,广州“美食之都”的文化底蕴得以发掘,广式凉果等三项家喻户晓的美味进入市级非遗目录。岭南古琴、西关咏春拳、针灸岭南飞针等人们熟知的门类吸纳了新的拓展项目,还涌现了一些风格流派多样、技法不同的非遗项目,不断丰富充实着广州非遗的“家底”。
市级非遗新增项目展现“舌尖上的广州”
目前,广州已开展两次全市非遗普查,从市级层面认定七批代表性项目及六批代表性传承人,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四级非遗项目名录体系。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9项新增项目中,包括粤讴、蔡李佛拳、白眉拳、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广式凉果制作技艺、广式点心制作技艺(象形点心)、广式烧味制作技艺、二天油技艺、肌骨同治疗法。
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处长严明看来,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更具有大众性。“新增项目中,有三个是饮食类的,这些项目的社会认知度高,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有着上千年生产历史的广式凉果起源于广州、潮汕一带,以甘草等调香的制品和糖衣类产品为主,丁香榄是流传最广的广式凉果之一。
清道光年间,广州已形成经营凉果酱料的行业。广式凉果以新鲜果子为主要原料,经过浸泡、蒸煮、发酵和晾晒等工序制成,并根据果实的不同,分为干制与湿制两种制作方式。广式凉果由传统手工制作,具有回甘清甜的特点。
在此前的亚洲美食节上大放异彩的广式点心又称为广州点心,其中纯手工制作的象形点心是一大亮点,它们造型立体、形象逼真,色、香、味、型俱全。以广州泮溪酒家象形点心为例,款式达300多种,与早茶搭配,形成广府餐饮特色。
而广州人餐桌上少不了的广式烧味主要有烧鹅、烧鸭、烧鸡、烧肉、烧乳猪、烧枚叉、烧排骨、烧乳鸽等20多个品种,在以清淡见长的粤菜系中独树一帜。传统广式烧味制作技艺,以炭火明炉烧、挂炉烤为主要方式制作,成品色泽鲜明,皮脆肉嫩,油而不腻,口感略带甜味,既符合广府人的饮食习惯,并且在广府地区具有喜庆吉祥的寓意。
濒危非遗项目获抢救性保护继续深化非遗活态传承
据严明介绍,新公布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都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并在当地有重大影响。
“有的项目覆盖面很广,受益群体大,比如传统体育中的蔡李佛拳、白眉拳,传统中医药的肌骨同治疗法,这些项目在认定后将开展大量的社会传播工作,随着保护工作的开展,健康的生活理念也会传递出去。”严明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第七批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也使一部分濒危的非遗项目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如此次入选的广东民间音乐曲艺粤讴。
粤讴又名越讴,过去近三百年间曾一度流行于粤语地区,统称歌谣体。粤讴的音乐组织完备,每四句一节,时人多用琵琶扬琴伴奏或清歌。1828年招子庸编撰的《粤讴》一书,为最早的系统保存和收录粤讴这种广东民间曲艺的书籍。粤讴的流传更随着粤语走向海外,在海内外多地仍保有文化影响力。该项目经过多年保育,非遗传承人员和机构都得到重视。这次认定为市级非遗传承代表性项目,相关抢救性保护工作也将启动。
在本次公布的入选名录中,7个拓展非遗项目也备受关注,涌现了一些风格流派多样、技法不同的非遗项目,如海珠区、花都区分别申报的“广东醒狮”。
海珠的广东醒狮又名黄飞鸿狮艺,将南拳中的龙、虎诸势和武术技法运用于舞狮之中,配以特色传神的锣鼓钹击打乐伴奏,在广东醒狮界自成一派,是清末民初武术名家黄飞鸿所创立的南派醒狮技艺。其秉承岭南武术文化的风格特征,集南派武功、舞蹈、技巧和音乐于一体,醒狮动作刚劲、勇猛、威武,兼备灵巧、敏捷、稳重等特征。
花都的广东醒狮表演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文狮表现温顺而和善,武狮表现勇猛而刚烈,少狮即幼狮,憨态可爱,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技巧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醒狮是当地每逢节庆或重大活动必不可少的传统吉祥物。
非遗的特点是活态传承,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育是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根据非遗项目评审流程,本次新增非遗项目公布后,紧接着将着手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认定工作。相关负责人透露,广州将按“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的思路实施非遗保护发展振兴工程,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持续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从场地、培训、资金等方面,确保代表性传承人有条件积极开展非遗传承工作。
- 标签:
- 编辑:王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