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居家材料  厨具

超优质的幼儿教育它的8个秘诀都藏在这张“编织垫”里!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05-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去年,大概是国内幼儿园家长最揪心的一年了。上海、两座大城市接连虐童事件,着实让家长们捏了一把汗。本来选幼儿园已经够头疼了,现在还要成天担心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受到老师的,这届家长真是不好当!

  那让我们把视线投远,在赤道的另一端,以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著称的,那里的孩子在幼儿园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这“别人家的孩子”到底接受的是怎样令人艳羡的教育呢?

  在的主流幼儿园,一个孩子往往是早晨干干净净地入园,鞋子一着脚丫子四处撒欢,最后一身脏兮兮地回家。作为老师,我常要提醒爸妈带好换洗衣服,免得孩子没衣服换,一个个像从“难民营”被回家似的。可神奇的是,大多数父母和老师却对此习以为常,甚至视之为孩子一天下来的确在幼儿园玩得痛快的最佳凭据。

  在主流幼教观点看来,玩到就是学到,幼儿就应该在自发的、不受打扰的、轻松快乐的“游戏”中成长与学习。仅有少部分非系统规划的小组时间,小朋友会像中国幼儿园里的孩子那样,排排坐,做活动、听老师讲故事、唱歌跳舞等等。除此之外,所有老师都达成共识:幼儿园就是要给孩子充分玩耍的空间和时间。

  孩子在幼儿园这漫长的一天里,大部分时间可以自主选择翻滚在户外的泥土、沙坑、草地中,也可以定定心心坐下来,独自一个人呆着,或者给予同样的兴趣自发形成小组,触碰、体验和探索各种教学资源的排列组合:

  这里面包括天然的资源,像水、花草、果实、面粉、沙子之类的;还有就是大量简单的日常物品:剪刀、书本、颜料、画笔、幼儿尺码的家具、厨具等;当然了,还有少量带有设计感和教学意图的“高大上”教具。

  由于系统学习过幼教,也有不少当地实践经验,我越发觉得“幼儿教育”实在是一个太笼统、宽大的话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我们这里,早期教育服务以多种形式存在:公立或私立幼儿园、早教中心/学前学校、游戏中心、家庭托管、医院托管、以某种语言为载体的浸润式中心,所以绝不是国内“幼儿园”这种说法一刀切的。

  而且不同形式各有千秋,要命的是连最普遍的幼儿园/学前学校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蒙特梭利、瑞吉欧、华德福、RIE、皮克勒……

  这些国内或热门或冷门的专业词汇,都是园长制定立园教育时可以任选参考的菜单选项。

  因此,我作为搬砖小工的教师一枚,如何与机构管理层一起规划、实施我们的“课程”(说白了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其实也没有统一的,可以说幼教的职业体系也给了老师们很大的任性空间了!

  且慢,听说南半球的的确是个羊比人多的寡民小国,也不至于在教育下一代的重任上如此神经大条吧?毕竟我们真的不是以培养农民和牧羊人为己任的啊。

  那么,究竟的幼儿教育之所以能够而不逾矩的背后,其独一无二的精髓是什么呢?

  这时就要祭出我和我的同行们人手一本的“圣经”Te Whāriki了。它的地位相当于幼教领域的“教学大纲”。

  这本“圣经”诞生于1996年,于2017年4月经修订再版面世。字面是毛利语“编织垫”的意思,充满浓浓的太平洋海岛风情。整份文件用英语和毛利语两种语写成,体现了对本地原住民文化的满满尊重。这绝对是一份挑战想象力的文件,因为它不仅给出了一些思和关键词给相关人士,而留下了充分的空间给教育者去规划实际的教育实践。

  [图1:关键词。图片来自Te Whāriki,教育部,2017,第11页]

  然而,正是这几个关键词,交相编织了幼教的“亚麻垫”,使它“形散神不散”,起“和而不同”、百家争鸣的独门秘笈。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我对它的理解,结合团队的想法和计划,任意演绎出具体的教学活动。

  在,几乎见不到老师带着孩子集体折千纸鹤、小钢琴这种手工活动(这是多少人的童年回忆啊),因为孩子尚不知钢琴、纸鹤为何物,如何会主动产生一个念头要去尝试它们呢?

  相反,我们鼓励孩子承担起自主学习的责任,给自己设定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一定直接指向时行的各种兴趣班,但都与幼儿自身生活或社交息息相关。

  比如,对两岁以下的婴儿来说,可以是学会用调羹自己吃饭,第一次学会翻身、爬行、坐起、站立和走;对两到三岁半的学步儿,可以是把积木一点点搭高去探索高度与宽度的概念,把所有一个颜色的牛奶盖放进一个篮子里;对更年长的学前班孩子,则可能是用丰富的语言去创作假想的戏剧游戏(dramatic play)剧本。

  最关键的是,所有这些目标,并不是老师或教学大纲为孩子设定的,而是孩子主动去“要”的。我们认为,年幼的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和对抗干扰的能力尚在发展期,因此他们坐定在课堂里听课是违反孩子天性的。

  要知道,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兴趣,自然地开展活动,反而能够得到最高的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从小养成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态度,也是社会所需要的终生学习者的养成径,不是吗?

  全面发展覆盖了孩子学习与成长中认知、身体、情绪、、社会与文化五个纬度。这五个纬度好比是一栋房子的基柱和屋顶,缺一不可。我们说当代要“内外兼修”,对孩子的爱护与教育其实也是由内而外,如一,不仅要身体健康,认知进步,还要情绪管理正常,和谐,对自己与他人的文化有所体会。

  尤其是情绪、、社会与文化这三项,在的幼教里得到了跟学术与身体发展同等的重视。情绪和社会性好理解,是指什么呢?幼儿真的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吗?

  答案是,当然。我们深有体会,大自然的陶冶让人身心畅快,一草一木让人禁不住深呼吸,去除。孩子也一样,会在自然的中思考,对产生恻隐……

  还有不知家长们是否有所观察,孩子在家里喜欢躲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自己待上一会儿不受打扰?这种把自己围绕隐蔽起来的倾向,也是孩子对世界的一个探索。

  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居民来自世界各地,主要包括欧洲移民的、太平洋诸岛岛民和亚裔。不同的文化群体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不同,对知识、技能、态度与性情的侧重也不同,因此与孩子的家长、家庭的合作与沟通非常重要。

  根据本地毛利土著的文化,除了父母,七大姑八大姨一家亲,每个人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一定角色。

  此外,孩子成长社区的文化和传统也被加入到了教学活动中。比如,去附近的动物园、观星馆、公园郊游,去个难度不算高的小丘徒步,都是这里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同时能够让孩子加深对自己社区文化的印象和了解。

  幼儿会从与周边的人、事、物的互动关系中学习。这也是一个颇为先进的,值得在小班教学中推行。不知老师们是否注意到,有些在家“听话”的孩子,来了学校怎么都那么难伺候?这是因为,孩子在信任的人面前,或在“有权威”的人面前才会心甘情愿做乖宝宝。这里的权威并不是指刻板的等级之分,而是一种“TA比我有经验,我应该向TA学习”的信任和尊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我们为什么总是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为孩子最先建立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这份关系奠定着他们走出原生家庭后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尤其在中国幼托尚不普及,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园前仅有一个家庭,因此父母可以说是唯一的老师了。

  在早期教育更为专业化的,幼儿机构里与师生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尊重的、温暖的、鼓励与接纳的。如此,孩子才会有安全感与机会去试验他们的想法,修正和建立成型中的对世界的理论。

  是一个非常重视户外运动的国家,孩子从幼儿起便可以不受地在户外运动,各种户外设施、游戏中心也是遍地都是。滑滑梯、平衡木、攀爬等各种项目的难度超出国内家长的想象。

  因此老师们很有必要练就一对火眼金睛,眼观四耳听八方!同时家长也要定时加补定心丸,正确认识意外和受伤在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年轻时多受点挫折,长大了才内心强大!

  有意思的是,孩子心灵的健康也被写进了这张“编织垫”。试想,虐童事件,是否不仅是对孩子身体的,更是对心灵的污染?教孩子关爱自己(吃饭、上厕所、洗手等),自己免受,管理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也是这个学习目标的要义。心灵健康的情况下,孩子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拥有好奇心又勇于冒险。

  孩子和爸妈入园时知道这一天会发生什么吗?所谓的归属感,其实就是熟悉、放心、踏实。孩子知晓“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不可接受的行为有一定的界限感,积极的行为则得到强化。

  不分性别、能力、年龄、种族与背景,所有孩子拥有平等的学习机会,作为一个个体,与他人一起学习。平等对待同伴,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特色,在玩耍中有一定的策略,在群体中很好地与人合作。

  孩子发展出语言能力,或使用符号和动作在不同语境下沟通。体验各种文化的故事与符号、数字符号和概念,探索出有创造力、表达力的方式。

  孩子自发的玩耍被视为有意义的学习,通过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获得自信,学会探索,形成主见,还有锻炼性思考,初步形成并发展出一套对自然、社会、物质世界的认识理论。

  有了这份既灵活又科学的“编织垫”国家教案,怪不得的幼儿教育在国际上如此出名了!

  其实教育就是抓大放小,就像这本“圣经”中提到的,都是最最核心的教育目标,却不拘泥于具体的方式方法,给了教育者极大的发挥空间,这才是幼儿教育该有的样子啊!

  作者介绍:Jiali,目前是/的注册幼儿教师。环游四海,只为优质教育的足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