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场馆“开夜场”要实事求是 确定民众需求
这两年,为繁荣夜间经济,提升服务效能,全国多地开始探索延长公共文化场馆的夜间开放时间。作为面向民众提供公益服务的窗口,公共文化场馆开放时间的延长,从受众角度看是值得称赞的好事,因为它代表着服务供给的增加、民众可选择范围的扩大。同时也应注意的是,文化场馆“开夜场”不能搞“一刀切”,要综合各种因素来决定是否“开夜场”,以及“开夜场”的时间长短。
在多数城市,一些文化场馆“开夜场”是十分必要的。众所周知,文化场馆存在的根本价值,是为民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要满足民众的需求,就得吸引他们走进来。但一些地方的文化场馆开放时间“朝九晚五”,有的到下午4点就停止进馆了。这种与上班族“神同步”的开放时间,基本上让中青年群体与文化场馆没了缘分。
文化场馆“开夜场”,并不仅仅是为了迎合本地不同群体的休闲节拍,对外地游客而言同样有意义。近些年,国内的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节假日到外地旅游已成为很多民众的选择。与此同时,旅游目的地夜间经济不繁荣的问题也愈发突显。一些地方因为各种原因,游客到了晚上就没有去处,只能吃吃喝喝,间接制约了旅游消费市场的潜力挖掘。
既然文化场馆“开夜场”好处多多,是不是就要搞一盘棋,把城市的文化场馆全部开放?这是应该深入思考并统筹考量的重要问题,需要关注的因素也非常多。
首先是位置问题。任何城市都有“闹市”与“郊区”之分,对于地处繁华地带、周围人流量大的文化场馆,不仅要延长开放时间,还要多举办夜间活动;但对于一些建在城郊接合部、周边白天都人流较少的文化场馆,白天的服务内容已足以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开夜场”便有形式主义之嫌。
其次是需求问题。文化场馆“开夜场”,必须要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确定民众的需求,以便有的放矢。“开夜场”不能仅是时间的延长,更要在服务内容设计上有所创新。要兼顾青少年儿童、中年人、老年人等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策划推出一些“主题之夜”。
总之,文化场馆“开夜场”要实事求是。毕竟,开放时间的延长暗含着运行成本的增加。各地不妨通过先期试点的模式,先在一些文化场馆“开夜场”试验一番。效果好,就继续干;效果不好,及时停止。
- 标签:
- 编辑:王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