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办培训班 无需追捧也不必急于否定
面对学生们自发开展的小范围教育“试验”,社会当首先看到其创新和行动意识,而不是急于否定。而对此适度宽容,也不意味着盲目追捧,更不能神化其效果。
福建泉州某中学高中文科重点班的应届毕业生,近日联手打出“暑期精品课程”招生广告,引发争议。该招生广告称,“师资优质有保障”“高考成绩优异,数名同学考取清北人复等优秀高等学府(预录取),更有泉州市文科总分第一名加盟”……对此,有家长认为孩子能近距离接触这些学霸,机会难得;有家长则指出学生自行组织培训无资质、不合法;还有家长觉得这些高分学生急于变现,太急功近利。
这个“暑期精品课程”的“师资简介”显示,参与的13名应届毕业生中,有4人进入了今年福建高考文科前10名,并均被北京大学预录取,最后一名高考总分也在600分以上。仅就高考成绩而言,他们的确都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当然,诚如部分网友指出的,会考的不一定会教,该“精品课程”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可认为这种由学生自行组织的培训无资质就该“取缔”,也未免过于上纲上线。
有必要看到,该培训班由学生发起,开办时间短,辐射范围亦有限,与一般的专业化市场类培训机构有着本质区别。拿开办教育培训机构的资质标准来一刀切,着实有点“小题大做”了。因为它虽然是收费的,却很难被界定为是盈利性质。事实上,每年不少学校或机构都会组织高分考生与学生、家长的见面会。一定程度上,学霸们利用暑期办培训班,也可看作是将这种多由学校或者第三方机构牵线的交流经验会,变成了自己来“运作”,尽管不再是无偿的,却也可能变得更系统、更有效。
对这些高分考生而言,如此自发行动可以为自己挣一些大学生活费,对部分孩子与家长来说,亦可由此获得一些来自“一线”的学习经验,其实是一种双赢。面对这样的自我创新,家长们大可抱以宽容,而不必狭隘否定学霸们的行动和试验价值。至少在无专业化培训机构参与前,对这般完全由学生自发行动、自我组织的小范围培训活动,监管层面无需过度介入。当地熟悉情况的学生和家长,认为值得就报名,而不信任的也大可以平常心看待。
至于一些声音认为这是学霸们急于变现的急功近利,也未免苛责。毕竟,这一经历对于学霸们的意义,并不完全是经济上的,而更在于一种难得的社会锻炼。十多名同学合办一个“暑期精品课程”,从筹备到实际培训,从“招生”到协调各种关系,是一种包括协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锻炼,也可以说是高中毕业生对学校能力教育不足的一种自我“补课”。再者,他们基本都是成年人了,不能再一提收费就谈虎色变,与“急功近利”画等号。
正常情况下,面对走出“题海”的学生们有勇气和能力自发开展小范围的教育“试验”,社会当首先看到其创新和行动意识,然后再作利弊权衡,而不是急于否定。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抱怨时下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创造、创新意识不够,但一看到打破常规的做法,不少人又往往不自觉地拿条条框框去评价和规制他们的行动。这种矛盾心境,也未尝不是社会创新氛围有待增强的一种现实注脚。
当然,适度宽容这种学生自发式的行动,不意味着盲目追捧,更不能神化其效果。一者,会学确实不一定会教;二者,过度追捧学霸,往往会忽视一些教育中的真问题,也助长社会的考试焦虑。此外,由于他们涉世未深,并完全是自行管理,其中所涉及的风险,不管是经济上的,还是安全上的,都需要加以注意。这也是社会必须有的提醒。但整体而言,我们应乐见其成。
- 标签:
- 编辑:王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