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陶瓷等艺术品收藏:静默中的喧嚣
艺术品是静默的,收藏是喧嚣的。2007年对于整个中国收藏市场来讲是转型最明显的一年,遭受楼市、股市、基金三重夹击之后,它终于放慢了前进的脚步。这一年中,我国收{TodayHot}藏文化出现哪些新特点?收藏者的文化素养和心态发生哪些改变?6位专家为读者作出深度解读。
瓷器:官窑贱过民窑
“就像魔术师吹出的大肥皂泡,在它即将破灭之前,隐隐约约显现出几个大字:‘疯狂的官窑时代’!”著名古陶瓷鉴赏家、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杨静荣和艺术品市场观察家金石如此点评2007年陶瓷艺术品市场。
翻开2007年全国各地大小拍卖公司的图录,官窑产品显然是陶瓷艺术品拍卖的主流。但这里所说的官窑,实则多为现代仿品。据粗略统计,2007年全年国内上拍的各类官窑瓷达11000余件。两位专家认为,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2007年首次出现以下特点:一是官窑瓷总体数量达到历史{HotTag}新高;二是官窑瓷数量大大超过民窑瓷上拍数量;三是有相当一部分官窑瓷的起拍价大大低于民窑精品,甚至低于普通民窑瓷器!这些官窑瓷器的价格充满诱惑,弄得人们真假难辨,藏书家也开始变得缩手缩脚!”金石说。
杨静荣则表示:“官窑瓷以皇家贵族定制、数量少、做工精细等特点而名贵,官窑瓷的主体部分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几处。八国联军抢走一部分,流落民间的乾隆以前的官窑精品最大存量不过三四千件,也不会像普通商品那样广为流通,哪来的每年数以万计的官窑瓷?”
根据网上统计数据,全国收藏有五大名窑、元青花、釉里红、明清官窑瓷器者,竟达30万人左右。杨静荣说,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收藏中国陶瓷最多的博物馆,其陶瓷品总数也不过才35万件。如果五大名窑、元青花、釉里红、明清官窑瓷器存世量像拍卖品那么多,那就是历史上的一个大笑话。
两位专家认为,官窑瓷器从整体上看在2006年就开始一路下滑,至2007年出现更大下跌,泡沫开始呈现破灭趋势。而纵观2007年艺术品陶瓷市场,且不论真假,整体交易额仍不低于2006年,仍继续“繁荣发展”。可圈可点之处在于一部分人上了名窑、官窑的当之后,开始注重真正能够代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老窑陶瓷了。开始认真对待那些不知窑口、不知具体时代,却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点的古陶瓷。
“像龙泉窑、耀州窑等,甚至名不见经传的瓯窑、漳州窑、永福窑、西村窑、同安窑、洪州窑、寿州、介休窑等。除此之外,还有历代陶俑、陶瓷雕塑、新石器时代陶器等,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被国外重视,但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艺术品却未被大多数国人所认识。
两位专家最后表示,陶瓷器是古代艺术品的主流收藏品,因为陶瓷具有使用年代久、范围广、品种多、存世量大的特点。但由于市场的误导及人们文物知识的缺乏,还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使得陶瓷市场发展扭曲、变形。他们呼吁大家重新认识文物历史,认识文物艺术品的本源。
建议:物以稀为贵永远是艺术品市场的一个法则。
钱币:稳步前进
“2007年钱币价格的飙升,是2006年强劲势头的继续冲高。民国孙中山背嘉禾金样币拍卖价超过600万元,而金代古币、孤品天眷通宝折二也拍到134万元,其实这些都是意料中的事。”著名钱币鉴赏专家、《收藏界》杂志名誉总编董大勇说。
董大勇认为,当代纪念币和金银币的购销是一种单纯的投资行为,其目的很清楚:就是增值回报。但历代古钱币则不然。首先按学科分类学来说,它属于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古钱收藏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金属冶炼、书法、美学甚至化学等方面,其历史涉及四千多年,浩如烟海、博大精深。
“历代钱币收藏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与知识蕴含,而古钱本身又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实证与载体。它本身带有强烈而丰富的历史信息,又有不可再生和不可复制性,是富有中华传统与国学气味的一项高文化层次的收藏活动。”董大勇说。
董大勇看来,很多被“凡是古钱均可发财”观念误导的人群已经逐渐从熙熙攘攘的钱币收藏大军中退出,现存的钱币收藏者更趋于理性化,更着重于依靠提高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来从事收藏活动,他们已逐步成为钱币收藏的主流。这种状态已经在2007年前后趋于稳定,是中国钱币收藏队伍成熟的表现。
对于2008年或者更远一些时候钱币收藏增值前景,董大勇表示乐观。“市场会稳步前进,泡沫也会越来越少。以抗战初期为例,当时一枚贞观通宝或建炎元宝均价值1000元,而普通的官窑清瓷四五百元,三代青铜器物无铭文、花纹工艺佳者最多数千元。虽然现时收藏市场又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变化,不能简单比照,但从这个例子中仍可让我们看出历代钱币在传统藏品中可观的潜力。”建议:不要太看重身外之物。
青铜器:剃头挑子一头热
“尽管国内青铜器市场在一整年的等待中没能给我们带来惊喜,甚至一度遇冷,但我们还是能从海外市场感受到世界对中国青铜器的认可,也证明了中国青铜器是一种世界艺术,是世界藏家追捧的焦点。“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青铜研究会会长贾文忠表示。
国内青铜器拍卖今年接近八成流拍。2007年最后一场青铜方面的专场拍卖会,全场118件铜镜、7件青铜器,吸引了将近300人前来现场竞拍,却始终没有出现让大家激动的场面。
对于青铜器收藏市场,贾文忠认为,要具备平衡的心态。首先要知道青铜器受国家文物部门保护,不准随意在市场交易和上拍。青铜有自己的身份制约,因此造成了中国青铜器市场发展缓慢,国内上拍的青铜器档次低、价格低、数量少、成交率差是必然的。这样的买卖关系约束着国内很多的心理,致使国内市场交易量长期萧条。
与内地市场不同,2007年中国青铜器的全球市场上收藏家都在争相竞买中国青铜器:2007年4月在澳门举办的崇源国际2007春季中国古董拍卖会上,8件青铜器超过1000万 ,最高单价成交价455.4万元。二是中国青铜器拍卖记录出现戏剧化换位场面。据报道,3月20日,在纽约举办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由美国水牛城Albcenter-Knox艺术馆 的中国青铜酒器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