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陶瓷企业酷暑中经历寒冬 路在何方
房地产,股市,经济...除了红火的奥运外,似乎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在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带来的不仅仅是老百姓们期盼房价下跌的一丝曙光,更给本就有些低迷的家居行业一次巨大冲击。
中国自古以来以丝绸瓷器出名,古代的丝绸之路,海上的陶瓷贸易为中国走向世界 了一条捷径,中国人的智慧也在精美的手工产品上得以闻名于世。
经历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的陶瓷卫浴行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从最初单一的品种,稀少的数目,发展到今天的品牌林立,产品琳琅满目,百姓们在选购时也有了更大空间。但最近的一篇新闻使得人们重新思考我们的陶瓷行业:日前,记者从佛山市江湾路到中国陶瓷城路段走访看到,即便已正午11时有余,但许多商铺与展厅仍然大门紧锁,部分商铺更是“犹抱琵琶半遮脸”,半闭的闸门下,几个人围在一起 、下象棋、品茶、瞎扯……市场的萧条状呼之欲出陶瓷行业这番景象确实令人心痛,同时也使人陷入沉思。
据江湾一路某陶机设备有限公司的销售总经理唐先生透露,08年以来,他们公司的销售额直线下滑近80%,公司亏损严重,被迫停产,当下准备关闭,转做投资相对较少的同步轮产品。
难道中国陶瓷业的冬天真的到来了吗?
任何行业的发展,在经历了一段成长期后,都会发展到一个困难的阶段,暂且称之为“瓶颈期”,此时企业面临的将是更大的挑战和生存压力。经过这段时期后,留下来的企业终将是成熟的品牌。与橱柜行业的强制洗牌有所不同的是,陶瓷行业当前的困境并非因为新标准的实施而造成,反倒是自由竞争到了一定阶段的结果。
众所周之,陶瓷产品对原材料的要求较高,通过传递效应,原材料价格的上升自然会导致陶瓷产品价格上升。另外,陶瓷烧制所需要的能源,与当前国内经济运行也是息息相关,国家煤电政策稍稍的变动都会引起陶瓷行业的巨大“震动”。年初的雪灾,四川的地震,一次次将中国储备电煤的缺口撕得越来越大。对于陶瓷业这样的能源大户来说,无疑是一场不小的灾难,许多中小企业甚至面临即将破产的命运。国家经济运营中任何小问题,对于任何相关企业来说都是大问题。陶企并不能轻易将涨价转嫁于消费者,毕竟市场终端的运营并非价格上涨四个字能解决的。为了争夺市场,成本的上升,只能由企业自身消化,这样就更加剧了陶瓷企业的竞争。年初以来,建陶企业的采购成本平均涨幅超过30%。相比较而言,建陶产品的提价幅度远远小于原材料涨价幅度。据了解,新中源、新明珠、能强、博华、顺成、腾达、华泰、蒙娜丽莎等诸多企业5月份以后,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提价,但提价幅度大都在5%左右,超过10%的企业并不多见。
另外,产品的创新与模仿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整个行业的进步。一款新产品的问世,往往包含了从设计,研制,直到进入工厂再到市场的过程。然而面世后的产品往往在最短时期内就被其他品牌所模仿,因为目前没有明确的标准来规范当前的模仿风潮。消费者走入卖场,经常会为选择产品感到犯愁,愁得不是无可选择,反而是同质化的产品超出了预期。在价格相似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会选择相对价格较低的产品。然而对于最初研发的企业来说,所有的创新成本都要由自身承担。如此一来,厂商的创新欲望下降了,自然不利于行业的长久发展。
如果深入到企业内部讨论,其实可以发现并非每个陶企的管理都可以称之为规范。“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的观念已经成为全世界陶企的普遍共识。但是,经营管理存在重大问题,业内人才频繁流动,已造成最大的资源浪费。陶市的低迷,与人才的频繁流动和流失不无关系。怎样留住人才,留住创新的动力源,将是每个企业所应该重视的问题。
任何产业链的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陶瓷企业目前正面临夏季里的寒冬。从行业的长久来看,这只是春季前的冬日。竞争的代价确实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承受,但对于行业的优胜劣汰来说,规范化的经营将会是未来胜出企业的选择,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陶瓷业,不应裹足不前,反该迎面当前的困境,尽快督促相关部门 相关保护规定,以维护敢于走在陶瓷业前面的企业。
过程是痛苦的,未来是美好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