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业产业调整 陶瓷企业面临生死抉择
产业调整陶企面临生死抉择
棋过中局,本该是陶瓷产品热销的火爆季节,然而,受累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一股股的“寒流”却在这个火热的夏季越吹越劲。外部环境的多变与市场的不景气,已不仅仅使陶瓷企业放慢了发展的步伐,更有众多企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经受着冰火两重天的痛苦煎熬。
作为产业经济的细胞,外部环境的些许变化,都足以对陶瓷企业产生巨大的震荡。半年多来,原材料上涨、油价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疲软、劳动力成本增加、 升值、产业结构调整、环保整治、通货膨胀等诸多利空因素接踵而来,对中国建陶业形成了全范围的包围与冲击。受累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广大陶瓷企业纷纷发出“冬天来了”的惊呼。在此行业转型的关键时刻,怎么样抵御“冬天”的寒意?怎么样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成了企业经营者的头等大事。整个行业在这个火热的夏季,真正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伴随着产业整治步伐的不断推进,陶瓷行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期。无论是产业布局、产品结构还是发展模式,都面临着全新的蜕变与升级。那些设备陈旧、管理落后、产能低下、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与研发能力的企业,首先遭到了政府的禁令或市场的淘汰。一批规模型、实力型、创新能力较强和市场网络健全的企业却在产业整治的风暴中愈显坚强,期待着行业更进一步的“洗牌”与提升。
2008年的中国建陶业,在多种因素的撮合下,无可选择地站在了产业调整的“拐点”当口。让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来梳理行业面临的各种困境,在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环境中寻求中国建陶业的破局之道。
产业整治诸多陶企被限期关门
以制造业为发展引擎的珠三角,在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培育了诸多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陶瓷,无疑是处于珠三角腹地的佛山一张最为亮丽的名片,并形成了“佛山陶瓷”这一闻名遐迩的区域性品牌。
就在2007年底,石湾一家大型陶瓷企业的负责人还告诉记者:“今年如果陶瓷企业的增长率没有20%,都算不上增长”。然而,仅仅几个月以后,佛山陶瓷企业就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整治风暴。如同制鞋业、服装业一样,同属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建陶业,在成本大幅上涨、利润迅速摊薄、经营环境不断趋紧的严酷环境中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大考。
是顺应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产业升级?还是激流勇退,顺势退出这个爱恨交加的行业?是投入巨资通过环保整治留在佛山?还是壮士断腕守在新型产区圈地建厂,重燃创业的激情?2008年的陶瓷企业,终于走到了一个两难选择的十字路口。
回首上半年的经济走势,产业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尤其是处于产业价值链末端的制造业,生存的困境越来越显现。在佛山,至少有上千家玩具厂、制鞋厂关门停产,而陶瓷企业同样是命运多舛,步履维艰,近三分之二的企业被政府以“产业整治”的名义上了限期关门的“黑名单”。翻阅上半年的几家行业报纸,“产业整治”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市政府、区政府、镇政府、村委会层层频繁地召开陶瓷产业专项整治工作会议,要求企业签定限期整改责任书,诸多曾经风光一时的企业,在政府产业政治的浪潮中停窑关门,人去厂空。面对政府愈念愈紧的“紧箍咒”,石湾一位多年拼搏在佛山陶瓷界的企业家在关门令即将到期之际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时,禁不住潸然泪下,哽咽无语。
7月24日,马云在写给阿里巴巴集团员工的公开信中写道:“我们对全球经济基本判断是经济将会出现较大问题,我的看法是,整个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国内很多企业生存将面临极大挑战。接下来冬天会比大家想象的更长!更寒冷!更复杂!”无独有偶,在本周二佛山举行的制造业破局之道专题演讲中,素有“郎旋风”之称的郎咸平再次放言“制造业目前只是秋天,真正的冬天也快到来了”。
是“冬天”早已来临,还是刚刚开始?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但”冬天“的寒意则毋须置疑。
货币从紧现金流成陶企生死线
材料上涨、利润下滑,使企业的现金流出现极度紧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供应商告诉记者,与南庄一家大型陶瓷企业合作了5年多,虽然这家企业结算周期较长,但信誉一直很好,说好了什么时候付款,绝不拖欠,然而,今年以来却出现了首次拖欠,本该按期收到的一笔货款,只收到了一部分,这种状况超出了这位供应商的预期,使他只能更加小心翼翼地控制风险。事实上,拖欠供应商货款的现象,在现金流异常短缺的当下,有愈演愈烈之势。供应商为了降低风险,对拖欠货款者只好以高价销售,此举更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了资金短缺带来的恶性循环当中。
三水精博硅酸盐精细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恒青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西樵一家陶瓷企业,由于拖欠供应商货款严重,大部分原材料的购进价都比现金购进价要高许多,经粗略估算,一年下来仅原材料采购多支付的费用就达数千万元,远远超出企业的利润。
利润摊薄是导致企业现金短缺的最主要因素。一家化工陶瓷企业的老板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虽然公司的销售状况经过各种努力,基本上保持了去年的水平,但由于各种材料大幅度涨价,企业利润非常之薄,资金常常周转不过来。而一些原材料则是一天一个价,有时拿着现金你都买不到,企业经营的困境可想而知。
由通货膨胀带来的银根紧缩则是造成企业现金流短缺的另一重要因素。今年上半年,物价指数一路高攀,整个国民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宏观调控频频出招,银行准备金率不断提高,银行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小型民营企业的贷款额度被严格控制,陶瓷企业正从过去”渠道为王“的时代转向”现金为王“的时代。无论你有多大的规模、多快的发展速度,现金流成了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一条高压线,一旦断裂,所有的付出都将倾刻间化为泡影。
环保整治政府的大棒愈挥愈高
陶瓷产业的环境污染,正成为政府产业整治的 。今年以来,陶瓷产业的环境污染,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不断加强对陶瓷企业的环境检查力度,要求企业限期整改并达标。
事实上,在今年初召开的广东省“两会”上,佛山陶瓷产业的污染就引起各界代表的广泛关注,不少代表认为,整个珠三角制造产业基地当中,佛山是污染相对较重的一个区域,而提起佛山的环境污染,其“罪魁祸首”自然就是陶瓷产业,它的污染,不仅影响到整个珠三角,甚至影响到香港的空气质量。而在另一个建陶大区淄博,开春伊始,政府一纸限污令让所有企业关门整治,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环境整治,并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点火投产。
陶瓷产业的环境污染及整治,并非今年才提及,但多年来,企业大都是挂在嘴上,喊得多,做得少,真正实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企业并不多,再加上佛山、淄博这样的老产区陶瓷企业太过密集,造成了陶瓷产业就是烟尘蔽日、灰尘满天的行业形象。随着政府对环境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大,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粗放式生产的陶瓷企业,首先受到了政府部门的警告,并被列入限期整改、甚至搬迁、关门的行列。
环保整治,如一双强有力的手,在2008年的路口扼住了连续多年快速发展的企业的咽喉,并成为政府产业整治的“尚方宝剑”,诸多企业因为环保不达标而上了政府限期整改的名单,仅佛山产区,就有数百家小规模的陶瓷企业因环境污染而不得不面临搬迁、关门的命运。虽然陶瓷企业对此颇有微词,并抱怨政府“一刀切”的方式不尽情理,但企业并未能因此而扭转在本土生存的命运。随后,政府一次性 了《佛山市陶瓷产业结构调整评价指导方案》、《佛山市陶瓷产业扶优扶强若干政策措施》和《佛山市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三大政策性文件,并制定了“佛山陶瓷企业的十大评价标准”,但企业能够达标并留下的并不多见。在愈挥愈高的环保大棒下,诸多企业不得不关门停产。
总部经济能否延续佛山陶瓷的辉煌?
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中,2008年的陶瓷产业正面临着一场生死存亡的抉择。佛山产区内近三分之二的企业要搬迁或关门停产、淄博产区内因环境污染而频频遭遇停产整顿的限令、夹江产区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