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应该走出“初级阶段”
就全国来讲,我国的城市管理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消息称,昨天晚上,上海又上演了城管与小贩冲突一幕,一名城市市容协管员在冲突中不幸死亡。这种悲剧时有发生,充分暴露城市管理"初级阶段"性质。
我国"农耕"时代历史跨度相当长,农民始终是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城市概念总体上属于近现代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农民所占总人口比例减小很少,50年代新增了部分城镇居民,"文化大革命"后又因落实毛主席指示,大量城镇居民又下放农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民。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是全部工作的重心,城市建设和管理连同社会建设等其他方面的工作都为其次。随着经济巨大发展,人们富裕了,进城的人多了,我国城市建设逐步进入扩张期。然而,由缺少城市文明传统,由于现代化来得太快,城市规划没有顾及交通发展需要、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城市管理也是本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精神,遇事设岗、各自为政。城市规划缺少前瞻性、战略性,城市管理缺少法规意识,造成城市拥堵、城管人员与居民冲突,成为城市一道不落的"风景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化已经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城镇人口为17245万人,占96259万总人口的17.92%,2008年城镇人口规模达到60667万,是30年前的3.52倍,占132802总人口的比例也达到了45.68%。事实上真正生活在城镇的常住城镇人口已经远远超出上述数字。以北京为例,户籍人口1800 万,实际常住人口2600多万,瞬时将近3400万。就是说,实际住在城镇、生活和工作在城镇的人口已经超过50%的规模。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城镇化作为新的战略重点,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将"准居民"变成居民,随着大规模实施城镇化战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我国城镇人口进入急速扩张期,与此相适应的城镇建设和管理,将被逼、推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城市管理走出"初级阶段"已经刻不容缓!
做好城市管理,首先不在管理,而在规划和建设。人口密集是城市最大特点,为居民生活和工作 舒适、效率的环境是城市首要任务。哪里规划为居住区,哪里规划为生产经营区,工作和居住周围如何进行环境布置才能够实现人性化的目标,如何交通布局才能够使城市物流、人流顺畅便捷,哪里作为娱乐场所,哪里为生活工作保障品 之地等,这些硬件的设施规划和建设,是城市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例如,城市居民生活需要菜场,再如,在汽车已经成为主要家庭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城市运行效率。这些事情,首先是规划而不是管理,如果不在事前规划建设好,纵然管理有天大的本事也于事无补。
做好城市管理,应该方便民生优先、美丽好看其次。每个市民都是"经济人",为了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牺牲他人、公众的公共利益。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追求是一种客观存在,公共管理存在的意义在于既要保护个体对自己最大化利益的追求,又要避免个体在追求个人利益时给他人利益造成伤害。城市居民有自己的最大化利益追求,例如小商小贩、路边卖菜,例如地铁卖报。这些商贩卖菜在追求个人利益,如果他个人所得以及社会贡献相加,抵消不了给城市运行造成损失,无疑应该明确加以制止,但是如果对社会秩序造成损失小于他的贡献,则应该给予放行。目前城市管理造成的主要矛盾多表现为城管队员与商贩矛盾,有些城市为追求整洁、秩序,扩大清理范围,严厉制止小商贩买卖活动,既断了部分商贩生路,也增大了居民日常生活成本。城市管理首先不是为了好看,方便民生,突出人性化才是优先解决的问题。
做好城市管理,应该明确责任主任,实现重心下移、以块为主。城市管理作为问题被提出来源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源于实践的压力,因此在如何管理上,各个地方都创造出了各自的特色。我国政治体制特别强调中央权威、强调服从。然而,中央层面至今也没有一个负责城市管理的责任部门,每年一度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均未见相关阐述的篇章。中央没有责任主体,地方就显得"六神无主",相关职能被分散给了若干部门,结果在管理过程中互相扯皮,造成效率低下,问题成堆。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中央应该明确责任主体之外,还有就是要实现重心下移,以块为主。北京市崇文区实行综合执法、街道社区为主,既解决扯皮问题,又实现重心下移,减少层级,使城管工作实现全地域覆盖。崇文做法被中国市长协会、北大地方政府研究院称之为"崇文模式",这个模式值得研究推广。
城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半数,城市创造了国家财富的绝大多数,城市文明代表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水平,城市管理水平与城市居民的民生休戚相关。解放前夕,解放战争进行过程中,毛主席适时提出全党工作重心要从打仗向建设转移,要开始学会做城市工作。现在,新中国成立已经60多年、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年多年,同样道理,全党的工作内容也应该发生变化,如何建设和管理城市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艰巨的任务,城市管理是该走出"初级阶段"的时候了。
来源:城市规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