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垄断难破局 企业直购电成奢望
【中国铝业网】抚顺铝业有限公司(下称抚顺铝业)财务部孔经理仍在为电价发愁。自2009年3月,包括抚顺铝业在内的15家电解铝企业直购电试点工作启动,一年已经过去,但2010年的直购电价依然没有谈下来,这意味着电力成本居高不下,公司部分电解槽也依旧处于关停状态。
然而,和其他同样在试点的14家电解铝企业相比,抚顺铝业已是最幸运的一家。另外14家企业或者尚未获得国家发改委、电监会的批文,或者直购电谈判陷入僵局,难以推进。
直购电试点是中国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的一种尝试,目的在于通过终端用电大户和发电企业直接谈判,确定用电量和电价,打破电网企业在售电端的垄断。在谈判基础上,用户再支付给电网一定的“过网费”(即输配价格),构成最终的供电价格。在批准15家企业直购电试点后,2009年6月,国家电监会、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又联合下发了《完善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交易试点的通知》,再次加力推动直购电。
遗憾的是,种种矛盾纠葛之下,电解铝企业直购电试点却如上蜀道,愈行愈难。而中国政府借此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的理想,也撞上了冰冷的现实。
抚铝“破冰”
列入试点的电解铝企业原本将直购电视为降低成本的良机。但现实证明,这更像一张看得见、摸得着却吃不到的“画饼”。
在2009年公布的电解铝企业直购电试点名单中,抚顺铝业排在第一位,它也恰巧成为了15家试点企业中第一个打破“坚冰”者。
2009年10月,抚顺铝业与华能呼伦贝尔能源公司伊敏电厂达成直购电协议。据接近抚顺铝业的消息人士介绍,最终达成的电费在每度(千瓦时)0.385元左右。其中,国家电网通过下属东北电网有限公司收取输送费每度(千瓦时)0.017元;通过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收到配电费每度0.10元。
东北地区电力成本较高,工业用电价格一般在每度0.5元左右。抚顺铝业拿到的价格相当不错,但过程不易。一方面,辽宁省发电企业电煤成本偏高,不愿过多让利;另一方面,抚顺铝业多年亏损,母公司中国铝业[13.35-2.20%]有限公司(下称中铝)降低成本的压力很大,而电价是成本的主要构成。双方最终不得不采取“曲线救国”方式,把跨省电力企业纳入视野。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省煤炭资源丰富,电煤成本较低,装机容量偏大,最终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华能伊敏电厂成为了供电企业。
“为了抚顺铝业直购电的事,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开过一次办公会,包括辽宁省政府、东北电监局等各部门都对此事高度重视。”一位接近中铝的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其间,曾经担任过中铝总经理的国务院副秘书长肖亚庆还曾亲自出面协调。
然而,好日子不长。当时所签的合同仅截至2009年底,这意味着每度0.385元的直购电价格仅执行了两个多月。“我们至今没有签署2010年的直购电价格合同,也不清楚到底什么时候能开始执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抚顺铝业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抚顺铝业的供电价格已恢复了原状,公司至今仍有部分电解槽处于关停状态。
本刊记者从接近抚顺铝业的人士得知,2010年公司与各方基本达成的电价是每度0.44元左右,但还不明确何时可以执行。这一电价较2009年谈成的直购电价格高出了5分多,而抚顺铝业在执行直购电试点前就享有一定的优惠电价,对公司而言,直购电优惠已大大缩水。
作为大用户的电解铝企业在直购电谈判上并没有多少话语权。由于电力成本在电解铝企业的生产成本超过了40%,一般来说,电费每降低1分钱,就意味着吨铝成本降低145元。因此,即便降幅非常有限,对在盈亏线挣扎的电解铝企业而言,都是乐于接受的。“电解铝企业只能被动接受,不是我们希望降多少的问题,而是降多少我们都得接受。”内蒙古包头一位参与谈判的企业代表告诉本刊记者。
谈判难度加大
去年直购电试点方案推出时,正值经济危机时期,全国用电量呈下滑趋势,是直购电改革最佳时机。“电解铝企业作为用电大户,只有在电富余时,还相对有一定话语权。”上述包头铝业人士表示。
国家能源局公布的电力数据显示,2010年1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0.1%,环比增长2.7%。其中,全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6.15%。中信证券[28.240.04%]认为,目前用电量已基本恢复至金融危机前。
“目前还没谈成价格的铝厂对这事情也不抱太大的希望了,因此也没有很积极地推进。”一位熟悉铝行业情况的业内人士称。
那些已经与地方电力企业达成一致的电解铝企业,在获得发改委、电监会批准之前,也仍然前景不明。“谈判很有难度,但我们一直在推进。”中铝总裁罗建川告诉本刊记者,“目前中国铝业连城分公司已经谈成,广西分公司的方案也基本成熟,方案已经报到国家发改委。”由于不确定因素还很多,罗建川拒绝向记者透露更多细节。
接近中铝的内部人士告诉本刊记者,最大的变数就是缺电,一旦缺电,谈成的价格就可能执行不了。电解铝厂能否拿到需要的发电量都是个问题,优惠电价更是奢望。目前南方缺水干旱,有缺电的可能,广西就有此问题。“很可能发改委不会在这个时候批准,而要等用电富余了再批。”他说。
多家电解铝企业向本刊记者反映,目前很多地方电力企业已经开始取消之前对高耗能企业的电价优惠,尽管各地执行力度有很大不同,但这对直购电试点是个危险的信号。
15家试点企业之外,其他行业的大用户直购电推行情况也不容乐观。一位熟悉直购电改革的官员告诉本刊记者,目前仅有一家安徽企业的直购电已经正式公布实施,其余包括福建、甘肃、广西的几个试点仍在陆续审核或下发实施过程中,尚未正式启动。
“进展不是特别顺利,有很多困难。”上述官员对本刊记者表示。
谁来让利?
追根溯源,大用户直购电之所以推进困难,问题仍出在“谁来让利”上。
多位铝业人士向本刊记者反映,直购电谈判过程中电厂和电网总是“相互推诿”,电厂认为,若要降价应由电网多让利;而电网认为应由电厂让利。在电煤成本攀高时,电厂难以继续让利,电网又强势拒绝,僵局就很难打破。
“真正难的,不在发电企业,而在电网。电网和每家都谈得很艰难,后来很多企业就放弃了,说这样还不如地方原来给的电价优惠政策。”前述熟悉谈判形势的业内人士说。
然而,与购电企业想法有所不同,国家电监会推行直购电试点的真实目的并不着眼于“降电价”,而是推进电力市场化,即通过让用户和电厂直接谈判,一方面打破电网垄断;另一方面,尝试改变过去行政指令确定电价的模式,推动市场形成电价的机制。
“我们做电力市场的核心问题就是做一个市场运行机制,也就是说将终端电价逐步放开。通过这样的试点,能够协调出中间的输配电价,终端用户,包括以后的独立配电企业就可以直接与发电企业进行交易了。这样传统的电力就变成了普通的可以交易的商品,这才是市场运营机制。所以说大用户直购电并不是简单地对用户的一种倾斜和优惠。”电监会一位熟悉直购电改革的官员对本刊记者解释道。
简而言之,直购电意在打破电网的垄断。在一篇名为“大用户直购电:重点、亮点和难点”的文章中,电监会价格与财务监管部副主任黄少中认为,大用户直购电开放了部分用户和发电企业的用电和售电选择权,打破了电网企业单一购买、单一销售的格局,是对电网垄断经销电量的一次突破。
然而,在推行过程中,电网的“过网费”依然偏高,导致企业动力缺失,改革很难推进,是最大的难点。
“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地核算输配电价,这是较为复杂的事情。改革的方向,就是要独立定价,现在都按照一个差额,就是销售电价减去购电费就构成了输配电价,这是粗放的,不合理,也没有体现按照电压等级来定价的原则。”前述电监会官员告诉本刊记者。他认为,改革的方向就是把输配电价作为一个环节来独立定价,而且要分电压等级,电压等级越高,越便宜;距离越远,中间环节越多,则价格越高。他承认,现在的试点还远未达到上述要求。
随着直购电改革试点的推进,原本“一对一”的直购电模式举步维艰,而一个省内的“双边交易”,即“多对多”模式逐渐发展为更易被接受的模式。“推进起来的确非常困难,只能一个一个地做。但是,改革的方向不会变。”电监会一位官员表示。
国家电监会主席王旭东在1月18日表示,今年将着力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和电力体制改革,重点是扩大大用户直购电试点。而工信部不久前组织13家电解铝企业开会,并号召企业统一力量,坚持把直购电“谈下来”,但是企业仍然感觉悲观。
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