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业没有产能过剩 只有落后产能
经济回暖,建材下乡……2010年春天,好消息接踵而来。陶瓷企业纷纷加足马力开工,迎接这久违的早春。但是与此同时,业界也传出一种怀疑的声音,陶瓷 砖行业是不是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证据似乎也很确凿:自2004年至今,中国陶瓷业每年都保持着6亿平方米以上的增长,2009年总产量超过63亿平方米。目前中国陶瓷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约70%,人均陶瓷砖 产量也达到4.26平方米,全面超过西班牙、巴西、意大利等陶瓷砖生产消费大国。
其实,所谓的“产能过剩”只是一个伪命题。从社会学角度看,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永远只有买不起的产品,没有不想买的产品。从经济学角度考虑,市场经济本来就应该是卖方市场,因此,适度的过剩不但合理,而且也是必须的。正是因为供大于求,才能形成有效竞争,才能逼迫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加强管理、千方百计生产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当然,不可避免一些企业因为竞争力差,自然会破产或被兼并,市场供需最终趋于平衡,这是企业必须承担的机会成本,也是市场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
有意思的是,支持“产能过剩”观点的,大多是陶瓷行业内的大型企业,有些甚至是领头羊角色。比如,全国人大代表、唐山惠达集团董事长王惠文就曾如此表述,“建筑卫生陶瓷 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的可能。”在我看来,这差不多是陶瓷行业大佬们的一种竞争策略。他们进入陶瓷行业较早,习惯了高利润的生存模式,害怕后来者会瓜分他们的蛋糕,打破高利润的生存模式。因此,他们提出了这一论断,以此来影响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从而导致后来者在立项、项目审批、银行信贷等方方面面遭遇许多门槛,间接保护了这些行业领导者们的利益。
与所谓的“产能过剩”相比,更值得我们警惕的当是“落后的产能”。何谓落后产能?简单地说,就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俗称“三高一低”。这些产能给资源、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耗和危害,难以可持续发展。他们伤害了我们的现在,透支了子孙的未来。因此,不管他们生产的是“过剩产品”还是“紧俏产品”,都应该在淘汰之列。
另外还有一种“落后产能”,就是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利和生存的企业,他们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血汗工厂”。这些企业无视工人的利益,在劳动环境、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企业,甚至还设置名目繁多的罚款刻薄工人薪酬。如果分析一下,我们会发觉,这些“血汗工厂”生产的产品往往并不滞销,比如富士康公司和玖龙纸业,在业内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还是全国政协委员,政治地位显著。如何限制陶瓷行业里“血汗工厂”的发展,直至将他们淘汰,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让老百姓拥有更多尊严”,所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来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