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建材价格

透析:水泥行业调控政策执行中的隐忧

  • 来源:互联网
  • |
  • 2014-12-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国水泥》杂志2010年7月号刊登了一篇报道,反映了云南省水泥行业投资过热的情况。说的是云南,其实折射出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一些地方没有按中央要求,清理本地所有投资项目,违规核准、审批现象有所抬头。一些地方调控政策力度远远低于预期,应引起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
  投资过热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反复出现的老问题,这些年来,抑制水泥等产业的盲目投资一直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中央政府尽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给投资降温,但效果并不显著。借用毛泽东主席当年说过的一句话:“抓而不紧,等于不抓”。
  
  投资过热,是谁惹的祸?
  
  2009年,全国水泥行业总投资额高达1700亿元,同比增幅达到61.75%。今年前4个月,全国水泥行业投资额为428亿元,同比增幅为17%。目前除京沪津没有在建拟建项目外,其他地区在建水泥生产线还有248条,预计新增水泥产能3.5亿吨。由此估算,2010年全国在建项目投资规模将达1200亿元以上。即便减去今年水泥落后产能淘汰掉的9155万吨,整个行业产能过剩,勿容置疑。投资过热是困扰中国经济的难题,每隔几年就要调控一番。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无工不富,工业项目上产值最快。地方政府发展首先靠的是“项目经济”、“投资经济”。为了拉动本地GDP增长,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为了提升政绩,地方官员总是要通过优先上工业项目,来达到立竿见影之效果。
  
  二是,地方一些官员为了拉动经济,在招商引资中,搞“倾斜”,使水泥投资中成本收益比发生了人为扭曲。夸大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突破原来省级的产业规划或发展设想,不顾资源和环境负担,有的地方把石灰石矿山“一女嫁多郎”。
  
  三是,部分企业被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倾斜优惠所吸引、迷惑,憧憬着未来的市场,盲目做大做强。
  
  柔性变通,皆为局部利!
  
  去年9月国务院 的国发[2009]38号文件,显示出中央抑制遏制投资过热的决心,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各地政府去切实执行。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地方在执行中央政策上打了折扣,甚至变通把待建的项目都全部越权核准了,这显然不利于遏制投资过热目标的实现。


来源:《中国水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