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陶瓷“煤改气”遭遇怎样的尴尬?
清远陶瓷“煤改气”遭遇怎样的尴尬?
前不久,清远陶瓷“煤改气”遭遇尴尬:目前清远天然气管道铺设进展顺利,但38家清远陶瓷企业,却没有一家企业愿意签约天然气公司。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成本上涨让企业难以承受,气价虽有降低,陶瓷企业燃料成本依然翻番,使用天然气会导致成本上升,这将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对比清远“气到了没人用”,晋江的“限气停窑”简直就是前车之鉴。晋江产区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煤改气”,前段时间,由于天然气不够用,阶段性的恢复生产给企业造成了麻烦,后来逼不得已向政府申请恢复约1/3共50台水煤气炉恢复生产。一个显而易见的影响是,晋江陶企“煤改气”后,生产成本上涨,不仅影响着其国内竞争,国外出口也遭遇到了挫折。环保是一条不能踩的高压线。十面“霾”伏的现状,让整个中国都艰于呼吸。要治理大气污染,压减燃煤、调整能源结构是必然选择,因此各地纷纷提出并实施“煤改气”工程。然而各种一哄而上的、一刀切的行为,给产业、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得不引起深思和反省。首先应该看到,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将“煤改气”声势造得很大,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后,相关政策却不配套。事实上已经发生的情况是,“煤改气”急于上马,一遇到具体问题就遭遇“卡壳”。要么是供气不足,要么是管道出口太小,致使前面已经建好的设备没法运行,后来准备要建的也不愿意再建了。更重要的是,目前供气体系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单气源、单供应商对单一地区供气,难以保证有长期的、足够的、稳定的天然气供应。并且,匆忙上马的“煤改气”管线改造,也容易产生供气安全隐患。其次也要质疑:“煤改气”是很好,可是天然气够用吗?晋江的“限气停窑”,让许多企业心里没底。我们知道中国在油气资源上是相当匮乏的,我国天然气有一半需要进口。而充足的天然气供给量,是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当全国大面积进行“煤改气”之后,必然加大天然气供应缺口,陶瓷产区的天然气资源能否跟得上供应,实在让人生疑。把“煤改气”当成治理大气污染的政治任务来对待,而不顾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不顾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不顾气源是否能够满足供应,只单方面的追求改善空气质量,我担心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企业和社会花费高昂的代价,付出巨大的成本,最终发现空气质量改善相当有限,而产业发展却出现紊乱。近期,肇庆“煤改气”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出台企业改用天然气的财政补助办法,要求企业在2014年12月底前完成技术改造,并通气使用,还得承诺此生产线不再使用水煤气。要知道,真正实现“煤改气”,政府的补贴只是“杯水车薪”,最终还得靠天然气供给量的合理设置,保证充分供应,才能让企业生产没有后顾之忧。产业政策应该是引领产业发展,着眼点在发展上。政策既应该具有现实的针对性,也该具有现实的合理性。不能政策不执行的时候就放任自流,执行起来就是一刀切。是否拥有充分的气源,是否具有充分供应能力,是否建立起资源区域调配机制,这需要前期规划、顶层设计。如果只是政治任务的“临时抱佛脚”,那只能是乱仗一场,造成对产业的伤害,对企业的伤害,而获得效果实在有限。对于企业而言,环保标准的趋势只会更加严格,节能环保是生产企业的基本要求,环保设备改造应该着眼长远的发展。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
网站热点更多>>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