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瑰宝——战汉铭文青铜剑
国之瑰宝——战汉铭文青铜剑
战汉铭文青铜剑收藏的形式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有了更多战汉铭文青铜剑向公共领域流入的趋势。受众认可公立博物馆系统化收购管理机制的优势,与此同时,不能否认私人藏家对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有推动作用,亦为艺术品的存世与保留做出了贡献。但从资本市场的规律来看,现当代私人收藏更倾向于成为一种投资手段,大多数人的出发点都是投资保值。
展厅拐角,展出的是一组青铜器,其中有国 宝 级青铜甬、青铜盆等,更多人被墙上的吸引。这些有 机、戈,还有一组青铜剑。这一组青铜剑一共4把,从高到低排列。
这把剑为什么这么锋利?高淳文物专家濮阳康京说,这把剑是春秋时期的,距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之所以这么锋利,和它当时的保存环境有关,“1979年,当时一个农民在石臼湖劳作,在淤泥里发现了这把剑,送过来的。这把剑很锋利,现在都还可以用来削铅笔。”“它沉睡在淤泥里,而厚厚的淤泥隔离了氧气,这防止了青铜剑被腐蚀。”
剑是古代贵 族和战士随身佩带。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佩剑还有表示登记身份之意。《考工记桃氏》载:“剑分上中下三制。剑身长五倍于其茎上谓上制,身长四其茎长谓中制,身长三其茎长谓下制。”其分别对应上士、中士、下士三种身份。
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剑是珍贵历史文物,市场价 格居高不下。2011年07月10日中博文化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一件青铜剑(长56cm),以83.1万成 交。2008年10月26日上海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一件战国早期嵌松石双箍剑(长57cm;宽5cm),成 交 价 格176万元。战国青铜剑铸造精良,古意盎然,十分精美,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用针尖刺扎铜锈部位。古铜锈非常坚硬,难以刺入,而那些用胶水制作的伪锈不但容易刺入,松开手后,针会被伪锈含住掉不下来。用这种方法鉴定古青铜器上那些修补过的部位也很有效。用珠宝鉴定中的第三代查尔斯滤色镜来鉴定铜锈非常有效,所有的古铜锈在滤镜下都不会变色。而那些绿色、蓝色的化学颜料做的各种伪锈,在滤色镜下多数会变成红色。特别是用珐琅彩釉料在低温下烧成的假锈。这种伪锈既不怕火也不怕水, 用热针、水都不管用,但因为珐琅釉料中的蓝色含钴,所以在第三代查尔斯滤色镜下它的颜色会变成红色。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将铜器表面的铜锈取一块,观察铜锈下面露出的皮壳。伪锈下面露出的直接是铜色,古铜锈下面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银白色的氧化膜。用烟熏青铜器表面或染色颜料,使其表面形成黑色或红色的氧化层,这种氧化层往往没有光泽,需要用棉布、毛毯或椴木木炭抛光,或用抛光玉器的滚筒机械抛光。
青铜剑始于商代。那个时候,它的剑身一般较短,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比较粗糙。春秋晚期以后,青铜剑的制作达到成熟,“越王勾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此时的青铜剑,剑身普遍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比较讲究的青铜剑,“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装饰物,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这些装饰通常使用玉质材料,所以这种剑也叫“玉首剑”。西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青铜剑市场价 格居高不下,2011年07月10日中博文化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一件青铜剑(长56cm),以83.1万成 交。2008年10月26日上海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一件战国早期嵌松石双箍剑(长57cm;宽5cm),成 交 价 格176万元。战国青铜剑铸造精良,古意盎然,十分精美,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短的一把剑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剑上一点锈都没有,剑口看上去锋利得很。“这把剑曾经请专家来鉴定过,专家们认为非常珍贵,关键的是,它很锋利,一截木头,轻轻一削就断了。像才浇铸好一样,锋利极了。”高淳博物馆馆长王锡林说。
对古代青铜器中的传世品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工作。鉴定工作的第 一步是辨伪。第 二步也是重要的一步是研究确定某件真品的价值,给予恰当的评价。为了确定每件青铜器的价值,丝路营行鉴定首先要确定其年代及文化性质。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铜器,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拿到一件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
近些年来,战汉铭文青铜剑市场发展的规模结构不断丰富,新业态不断生发,表现出蓬勃的创新发展态势。收藏家和收藏机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战汉铭文青铜剑交易体系不断完善;现代拍卖业、博览业及其新兴的市场业态得到了快速发展。行业管理体系不断健全,画廊协会、艺术品行业协会在很多省市落地,成为中国战汉铭文青铜剑市场快速发展的缩影。
- 标签:
- 编辑:王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