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粘贴出的“专业”医生 平台不能坐视不管
感冒发烧、头疼脑热,想去医院怕麻烦,但又想获得一些治疗建议,很多人会选择在网上搜索相关治疗意见。但是,媒体通过调查发现,这些看似专业并冠以某某医院某某医生头衔的回答有可能是非专业人员以每条1.5元左右的报酬复制、粘贴、编造的,此情况近日也引起了社会剧烈反响。
互联网时代,医疗信息网站的发展打破了医生与公众的隔阂,给用户带来了诸多便利。网络医疗问答成为了很多人寻求医疗建议的渠道,部分民众已经习惯遇到感冒发烧之类的小毛病,先在网上搜索寻求建议。但是,如果那些号称“专业医生”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专业的医生,而其所提供的治疗建议,不过是从网上复制、粘贴,甚至编造的,那么就可能为民众带来健康风险。患者听从这些错误的建议可能耽误治疗,甚至直接带来健康损伤。
为了编造医疗问答信息,网络上甚至还有了专门为这类医疗信息网站招聘兼职人员的qq群等平台。屏幕背后提供治疗建议的人究竟是不是专业的医生,用户难以求证,但是平台却不可能不知情。从调查结果来看,一些网站所宣传的“万名三级甲等临床医生在线为您解答”“已有145588名医生加入”大概率是虚假宣传。实际上,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医生业务繁忙、工作压力大,也很难实时在线回答网友的问题。
据知情人介绍,平台编造问答信息主要是为把平台流量做起来,通过已有问答信息引流,让患者来到该平台,从而进一步引导患者使用平台的付费咨询业务。说到底,背后都是利益驱使。平台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但是在事关用户生命健康的问题上,唯利是图,以忽视甚至牺牲用户健康权益为代价,片面追求利益,这种情况绝不能接受。部分兼职人员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兼职半个多月后就放弃了,主要是觉得“问题答案都是复制粘贴,也有的是瞎编乱造的”“挺坑人”。连兼职人员都良心发现干不下去了,平台还不该警醒吗?
生命健康无小事,魏则西事件不应该仅仅是百度的教训,所有从事医疗信息服务的平台都应引以为戒。这种以批量复制忽悠用户甚至损害用户健康权益的做法,将损害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形象,透支公众对互联网医疗的信任,进而冲击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根基。
严格审核提高服务人员资质,确保相关人员的业务条件及能力符合有关规定,应该是对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的最基本底线要求。我们绝不能容忍眼里只有利益,无视用户生命健康的医疗信息平台存在。对于资质、内容审核不力而导致用户健康受损的情况,必须追究平台的法律责任。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相关平台的监管,治理行业发展乱象,这既是为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也是为公众健康保驾护航。建议还要针对“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产生的数据做到全程留痕,可查询、可追溯,以公开透明为标准提高监管效率。而面对公众小毛病怕麻烦而不想去医院的情况,还应该通过提高家庭医生制度覆盖率,最大程度地利用医疗资源来应对、化解此类问题。
杨三喜 科技日报
- 标签:
- 编辑:王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