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科技前沿

青年写作何以摆脱面目模糊的尴尬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2-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近年来,不少文学刊物纷纷开设青年作家专辑专栏,热衷于推荐新面孔;借助各类奖项、征文以及新媒体平台,一批批85后、90后写作者持续涌入大众视野。新人新作虽多,有“新”缺“锐”的现象也无法回避,难怪有学者打趣说:这是一个“媚少”的时代,新人似乎获得了某种天然的豁免权。当下文坛对新鲜血液的极度渴求和赞许,会否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新手的不足与尴尬困境?

  “文学的新锐力量令人期待,但光有‘新’是不够的,还要有锐气和锐度。”创刊60年的《西湖》杂志前不久举办“中国新锐文学论坛”,评论家南帆的观点引发热议:在艺术规律和审美语境面前,有 “新”缺“锐”是没有说服力的。归根到底,文学应嘉奖好作家和好作品,而不是过多权衡作者的年龄、资历。对于新人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生长性,恰恰需要不断“绕开”自己曾经获得的掌声或是别人的成功。

  众声喧哗中,如何发出独特的“音调”

  盘点翻阅多期青年作家专号后,《江南》主编钟求是道出自己的不满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