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指标成了高校学科建设指挥棒?
“学科评估的价值导向不是排名,而是为了给大家一个大致的参照,让大家明白自己在学科建设上的优势和劣势。”近日,在吉林财经大学举行的第十届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融合发展国际研讨会分论坛上,针对一流学科建设,专家提醒,不要只盯着评价体系,“缺什么补什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强调,学科建设的导向,应该是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绝非评价指标体系。
该国际研讨会由中国知网与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吉林大学、吉林省图书馆联合在长春举办。“双一流、双特色”学科建设管理与评价研讨会为大会分论坛之一,关注的是当今的热点话题——高校要怎样建设一流学科?建设的成效要如何评价?
江西师范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小强认为,一流学科建设,本质上是学科生产能力的建设,即学科在消耗一定资源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地产出又多又好产品的能力。他指出,当前一流学科建设容易出现两个错误倾向:把它当成粗放型的学科生产投入要素的建设,或者把它当成“学术GDP”导向的学科最终产品的建设。
学科生产确实需要各种生产投入要素,比如经费、人才、软件和硬件等,但不能不顾成本盲目投入,否则会带来严重浪费。毕竟,经费不足、条件匮乏、规模有限等,已经不再是制约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
而如果一味盯着类似论文、专利这样的学科最终产品,出现的问题就是,各类学科排行榜都会把学科产品作为学科评价的重要指标。“为了建成一流学科,很多学科就盯着一流学科的评价指标体系,缺什么建设什么。”刘小强说。
目前受认可度较高的评估,是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学科评估。该评估是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是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2002年首次开展,平均四年一轮,至今已完成四轮。
王立生表示,目前社会上有各类排行榜,但是学科评估结果还是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广泛运用。其基本导向是强调学科内涵建设,引导重视学科建设质量,基本做法是基于客观数据的主观评价,坚持“定量与定性”“质量和数量”“国内与国外”结合,并且坚持分类评价。
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采用了分档方式公布评估结果,不公布得分、不公布名次。“学科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排名,不是让你去计较谁在前谁在后,而是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加强学科建设的方向。”
王立生透露,第五轮学科评估也已启动,其总的要求,是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以“坚决破除四唯顽疾”为突破口,并保持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四个一级指标(“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基本稳定。
不过,他也提醒在场高校参会人员,学科评估不能包打天下,它是发展性评价,重在引导规划与建设。“不要按照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去建设学科,这样你很容易走偏。评估指标体系只是验证你的学科建设是否满足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刘小强也认为, 一流学科建设要注重各方面的配合和沟通,也不能指望通过一项工程计划或一笔巨额投资就能迅速提升学科的生产能力。“一流学科的建设必须瞄准国家战略和社会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 标签:
- 编辑:王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