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培养“码农”的
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IT成为一个备受青睐的热门行业,“码农”、“程序猿”、“攻城狮”和“IT民工”等自嘲称号应运而生,成了程序员的代名词。程序员的高薪收入往往是大众讨论的焦点,IT编程也引发了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早学早受益,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进各种校外编程辅导班,少儿编程课外培训市场变得越来越火爆,各级各类比赛层出不穷,少儿学习编程、拿个不知道有没有用的证书的现象比比皆是。
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新课标),明确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可以肯定的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培养码农的。
码农是一种职业
“码农”是一种写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职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各个行业对于计算机应用的依赖正在持续增强,设计、建设、使用、维护和保障等各个环节需要大量的码农参与其中。国家统计局编制的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仅“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的就业人数就有395.4万人,在统计的19个行业中排第13位。这一系列数据充分说明码农已不再是凤毛麟角的岗位,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一种职业。
在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为133150元,排第2位的金融业的平均工资为122851元,高收入必然伴随高负荷和高风险。年轻码农不断加入,专业知识必须持续更新,很多码农已跨入这个行业,就立即面对降薪或失业的风险。
竞争在码农职业体现的尤其明显和残酷,行业跳槽率极高。2019年有针对中国程序员的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26万多名码农的男女比例接近15比1,35岁以下占93.3%,没有跳槽经历的占17.6%,跳槽1-3次的占58.8%,工作十年以上的码农占比仅为9.1%。
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高科技不断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改变着职业需求,对码农的需求一定会增加,但码农不是未来职业的全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7年发布的报告称,未来全球大概有3.75亿人口将面临重新就业,涉及到创意工作、技术类工程师、管理类以及社会互动类的岗位需求增长明显,研究人员、护理人员、建筑师、教育者、技术专家和艺术工作者等,都将有大量的需求。因此未来的职业种类依然众多,而且还会诞生许多新的职业。码农是现在和未来的职业之一,但肯定不是未来职业的全部。
是不是码农,都要有信息素养
信息化时代对学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又提供了无尽的信息基础。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能力形成的核心要素,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素养的界定,包含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素养不再是简单的键盘输入、软件操作和编程训练,而是上升到意识、思维、创新和责任层面。编程是一种能力,不代表编程者具备计算思维、具备足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上拥有科学面对现实问题、综合利用多学科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在数字化工作环境中游刃有余地获得效率和成就感。信息素养是未来各种职业从业人员的必备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自上世纪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成为信息社会人人必备的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共享协同合作的工作模式离不开信息素养。“技术性失业”探讨的历史已经上百年了,现在工作环境的数字化程度在不断提升,人与工作环境互利共生,将重新定义新的工作模式,在创新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信息素养要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正逐步被公司采用,5G网络下的远程医疗、远程驾驶和远程教育等新模式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各种团队协同软件得到广泛运用,使的共享协同合作的工作模式成为可能,并有普及化的趋势。
信息素养是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2018年4月我国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
拥有信息素养可以高效而又优雅的达成目标,提升幸福感。身处陌生的环境,通过地图APP定位,查询交通路线,合理规划出行方式。使用订票APP完成预订和付费。使用网络即时通信APP与亲友互动交流。
信息技术也引发了新的挑战和危机。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2018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接到网络诈骗举报12052起,涉案总金额19419.3万元,人均损失1.6万元。信息素养成为公民面对信息安全挑战、隐私泄露、网络诈骗和恶意攻击等严重危害到个人安全的保障。
不管未来是不是从事码农这个职业,信息素养都是必不可少的。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关注的是信息素养
课程是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主阵地,普通高中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而非部分特长生,其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不是为未来的码农设计的。当今的学生是在信息技术丰富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他们不会自动转变成合格的数字公民。他们表现出的沉溺网络虚拟世界、自我约束力弱、在网络上发布不负责任的信息等问题,显示出信息素养需要经过系统的教育养成,而这正是信息技术课程所应担负的责任。
学校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是信息素养提升的主阵地。新课标构建了包含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课程结构,为形成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提升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解决方案。学校不能把信息素养教育的责任推给社会、家庭和商业培训机构,他们缺少师资场地,无法实施规范的信息技术课程。
目前高中阶段有全面完整的新课标,有配套完善的教材,但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尚未制定,现有的教材学存在诸多问题,如过多关注实践操作技能,影响了社会对学科的正确认识,也弱化了课程功能的实现。
发达国家十分关注全民信息教育。2016年的《K-12计算机科学教育框架》指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不只是要培养信息技术工具的消费者,更应该是培养在技术环境下的创新者”。全民计算机科学运动(CS For All)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加强双深技能(double-deep skill)型人才的培养,2018年的全民人工智能(AI For All)教育计划都是直接指明课程面向全体社会成员。
在教学中通过编程和算法训练是培养计算思维最可行的途径,新课标也着重强调编程训练不是简单的编写代码,更不是为了编程而编程,而是通过编程培养全体学生的计算思维。学校不能一味追求成绩而只关注少数信息竞赛的学生,忽视课程提升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
科学的评价保障课程实施素养落实。课程、教学和评价三者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课程能否规范实施,新课标能否落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围绕评价标准、细化评价内容、丰富评价手段,实施科学的评价。
国际上一直非常关注普通高中毕业水平测试与大学入学招生的衔接,如AP考试、A-level考试和国际文凭(IB)课程考试中都包含信息技术相关的考试内容,考试成绩认可度高。
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将信息技术纳入到中高考,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落实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近年来云南、山西等省市在尝试将信息技术学业成绩折算入初中毕业或升学成绩中。浙江从2014年开始将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纳入高考体系,实施了更深入更科学评价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获得了有利于自身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师资队伍得到较好地保障与发展,整体的专业水平明显提升,新课标的理念也得到更广泛的落实,全体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广泛提升。
但也有省市没有明确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在不少地区和学校的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码农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职业,信息素养是未来各种职业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将成为培养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增加国民在信息时代的人才竞争力,于个人于国家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 标签:
- 编辑:王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