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建材

建筑铁军实力践行“中铁速度”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5-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建筑铁军实力践行“中铁速度”

担负昆明轨道交通1号线西北延长线弥勒寺站施工任务的

中铁上海局集团六公司建设者奋战在建设工地。记者 杨宗友 摄

央企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找准自己的时代坐标和历史定位?如何发挥好表率和引领作用,助推国民经济在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头并进?

重组于2010年底的中铁上海工程局是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全资成员企业,注册资本32亿元,总资产227亿元,拥有各类施工机械设备3000余台套,年综合生产能力逾500亿元。主营业务包括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市政水务环保、建筑安装和投资业务等。现有各类资质73项。目前,下辖12个全资子公司、1个分公司、8个区域经营部。

“作为竞争性央企,中铁上海工程局既传承了共和国长子的血脉,又吸纳了改革开放排头兵上海大都市带来的新思想、新思维。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把国家战略与企业自身发展紧密结合,主动作为,履行社会责任,才能让使命真正落地。这是初心所在,也是责任使然。”中铁上海工程局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梁永兴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只争朝夕

国家战略“抓好、干好”

国家战略给建筑央企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抓好、干好。梁永兴介绍:“近年来,中铁上海工程局瞄准长三角一体化、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重大民生工程优质高效完成。仅2018年在东北就有6条铁路线投入运营。”

紧跟国家战略部署,成立以来,中铁上海工程局先后完成了大西、渝黔、昌赣、蒙华、沪通、成贵、哈佳、哈牡、济青、徐盐等国家重点铁路项目。过程中,他们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全力拼抢各大节点,确保了工程如期优质完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梁永兴看来,“水务环保行业的兴起与发展,恰恰彰显了国家在建设绿色生态领域建设的实力与担当,也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国内水务环保施工领域的领军企业,一路围绕绿水青山不断发展壮大的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公司,目前已跻身上海、云南、安徽、湖北、广东、江苏等全国20个省市60多个城市的固定市场。建设水厂80多座、污水厂120多座,成为国内名列前茅的现代化水务环保骨干企业。其承建的上海市白龙港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是国内目前建设在软土地基上单体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双向有粘接预应力蛋形消化池工程,总体规模在亚洲乃至世界位居第一。其中,工程的八座卵形消化池单体容积12300立方米,最大直径25米,项目建成后对白龙港每天处理200万立方米污水中产生的污泥进行浓缩、消化、脱水和干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更好地保护了黄浦江和长江的水环境。

紧跟国家“美丽中国”政策导向,近年来,中铁上海工程局不断加速产业链延伸,落子“绿水青山”,将环保产业作为实现企业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各大城市积极参与污水治理、黑水河治理、垃圾场修复、城市管廊、海绵城市等领域,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助力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技强企

“上海制造”C位出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梁永兴表示,“从国家战略要求来看,科技创新是国企必须肩负的重要责任。从国企自身发展需求来看,科技创新是国企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自成立以来,中铁上海工程局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和意志,把科技创新摆在了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的战略支撑位置,瞄准水务环保、轨道交通、桥梁施工等领域,全面开展技术攻关,企业核心竞争实力显著增强。

目前,中铁上海工程局在水务环保领域掌握了超大直径、超长距离机械顶管、新型卵形消化池等核心技术。其承建的上海白龙港南线东段6标工程,以国内首个采用DN4000钢筋混凝土顶管和“S”型顶进施工的超高难度,引领国内超大直径顶管技术之潮流。

在轨道交通领域,中铁上海工程局也不断寻求新突破。其研发出城市地铁专用的“电子正火产品”——电子正火车,大幅提高了行业施工生产速度。发明的铺轨机已实现了由第三代向第四代、有轨向无轨大步迈进;研发的HHPGL-Ⅱ型铺轨机,变跨时间相比Ⅰ代产品从2天缩短至3个小时。

凭借“超级技术”,中铁上海工程局在桥梁施工领域打出了“上海制造、中国骄傲”的名片,完成了柳州双拥大桥、晋陕黄河特大桥、柳州官塘大桥等一批超级工程。其中,全球第一大有推力钢箱拱桥——官塘大桥,在中拱段提升施工过程中,67.27米的整体提升高度、262米的拱肋跨径、5885吨的整体重量等三项指标均创下了“世界第一”的纪录。面对“史无前例”的高难度提升,技术团队专门设计了与大桥比例1:10的模型,先后进行了十余次中拱段整体提升模拟试验。研发了“危大工程信息监测指挥系统”,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吊装过程中的中拱段进行全时段全方位监测,最终有效确保了整体施工安全。

装配式建筑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被称为“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具有节能、节材、节地、低碳、环保等优势。作为全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排头兵,上海一直被其他地区当作学习典范。在上海S3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中铁上海工程局全面推行这一做法,仅用107天的时间,便完成了高架桥梁的建设任务,创造了高速公路高架桥梁工程“当年开工,当年通车”的奇迹。目前,这一诞生于上海的“装配式”建筑技术经验正“走出上海,走向全国”,并成功复制推广应用到京雄铁路建设及沈阳、南通等区域项目建设中,让绿色施工、绿色效益成为建筑施工主色调。

梁永兴介绍,“十三五”期间,中铁上海工程局将建造5个科创中心,目前,城轨、水务两个中心已落成,成为中铁上海工程局依托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平台研发的“一种有关铺轨机行进过程自动变跨装置”已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铺轨机的核心技术之一;研发的盾构法施工联络通道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应用于苏州管廊施工的超大规格矩形顶管技术被誉为国内第一顶;研发的“综合管廊全断面模块化施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上海松江南站管廊研究试验段工程,总结形成的《综合管廊全断面液压收放内模台车施工工法》《综合管廊钢筋移动台架现场加工施工工法》,成为国内地下综合管廊全断面模块化施工的重要指引与规范。

主动担当

扶贫济困“授人以渔”

“项目快结束了,你们真的要离开了吗?离开前一定要来家里吃顿饭!”这是东格项目附近村民对筑路人说的一番话。

在梁永兴看来,“修路,搞工程,就是要造福于民。修路不仅修的是路的本身,也要教会其脱贫致富的理念和本领。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作为央企,中铁上海工程局在优质高效完成施工任务时,始终不忘央企的责任与担当。筑路修桥、捐资助学、精准扶贫、关爱老人,所到之处均留下了中铁上海局敬民、亲民、爱民的身影。

云南省拖布卡镇,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部分群众观念落后,“就业问题”成为当地的人的老大难。为了帮助附近村民解决就业问题,中铁上海工程局提供岗位267个,人均月工资超过了5000元。这一举措给闭塞多年的小山村带来了绝佳的脱贫致富良机,实现了他们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安居乐业”的梦想。

银西铁路地处陕甘宁革命老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场。沿线附近的赵庄村是当地“挂了号”的省级贫困村。在了解到当地水源匮乏和老百姓对“甜水”极度渴望后,中铁上海工程局投入了130余万元,下凿1180米,终于打出来如甘泉一般的好水。通水之日,全村百姓奔走相告,端瓢抱盆,抢着接水,场面蔚为壮观,不少村民更是当场热泪盈眶。从此,当地靠天吃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精准扶贫不能只靠“输血”,更要想方设法“造血”。在银西八标,沿线村民彭德玉是全县的精准扶贫对象。在实地走访彭德玉家庭之后,得知彭德玉大儿子具备特殊上岗技能,项目特意对他进行再学习、再培训,最终给他安排了“工地电焊工”的职位。如今,每月五六千元的收入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彭德玉一家也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央企的责任不仅表现在扶危济困,爱心帮扶,也表现在国家重大灾难发生时不讲条件、不计代价的主动担当。

成立以来,中铁上海工程局先后参与了云南鲁甸地震、天津大爆炸、四川资阳特大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和南昆、桂坝、昆河、沪蓉、东格等数百起铁路、公路的紧急突发抢险任务,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使命担当。

动真碰硬

建筑铁军“以业绩论英雄”

建筑施工是流动性大、野外作业时间长、环境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的行业。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最大程度凝聚起广大职工患难与共、奋勇向前的力量,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建筑铁军?

在梁永兴看来,就是战无不胜的“铁军文化”和宾至如归的“家文化”。二者代表了中铁上海工程局企业文化的两个侧面。一刚一柔,刚柔并济,在互补交融中释放出强大的磁场引力。

对于一个年轻的企业来说,铁的精神首先就表现在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锤炼”上。成立至今,中铁上海工程局党委陆续推出了人才引进、领导班子建设、干部监督管理、后备干部管理等15项“针对领导干部”的制度办法,为全局领导人员的能力素质建设和选人用人导向提供了明晰的制度遵循。

“铁面无私、动真碰硬,以考核评优劣,以业绩论英雄。”

中铁上海工程局加大对子分公司及项目部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和薪酬兑现力度,把超额生产、超额营销和信用评价等关键指标纳入业绩考核体系,并与其收入挂钩。如果超额完成考核指标,即予以重奖。若未完成,即严厉问责,一票否决。以所属市政公司为例,2017年该公司负责人拿到了建局以来最高年薪近130万元的兑现;在华海公司,南昌市沿江北大道快速路项目部负责人也拿到了100多万元的超额兑现。

坚持业绩导向,更要敢于动真碰硬。八年多来,中铁上海工程局党委调整充实领导人员600余人次,提拔238人次,推荐9人进入股份公司二级企业领导岗位,1人进入股份公司高管岗位。各单位领导班子结构持续优化,整体功能不断增强,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明显提升。

如果说,铁军精神是逆境中催人奋进的刚性约束,那么宾至如归的“家文化”足以让工程人在异域他乡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在中铁上海工程局沪通铁路项目部,院内红瓦白墙、绿树成荫,水泥地面干净平整,花坛里棕榈树郁郁葱葱,石子铺成的小路蜿蜒而过。如果不是门口项目名牌,很难让人相信,这里竟是铁路工地。

在梁永兴看来:“建项目就是建家。”为了能让员工更好地融入企业“大家庭”,从2014年开始,中铁上海工程局就推出了“家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确定了以“阳光、勤劳、平安、富裕、温暖”为核心的建家目标,助力“家文化”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随后,相继推出了“职工小家”有形(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部“职工小家”建设系列指导意见,统一规范了新建项目驻地建设的整体风貌、形象元素和设备设施等,明确了“家文化”建设落实在工程项目的25项重点工作。

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不让一个困难职工掉队。2017年2月,针对部分员工因病致困、因灾致困的难题,中铁上海工程局党委出台了“精准扶贫”计划,制定了《困难职工精准帮扶实施办法》,决定每年出资100万元用于资助困难员工,对每个困难家庭给予每月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帮扶救助。共有58名困难员工,成为精准帮扶的对象。

在中铁上海工程局,共享发展成果的不只是自己的员工。梁永兴表示:“农民工群体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建筑企业重要的依靠力量。中铁上海工程局现每年带领近农民工20万人,参与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数百个。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在物质收入上得到实惠,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49岁的胡高生,10年前只是协作队伍里的一名普通农民工。2008年,他跟着协作队伍第一次参与地铁项目建设。没有突出技能的他,每个月工资只有1500元。2011年以来,先后参与中铁上海工程局承建的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9号线、14号线项目的建设。在项目部领导的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和重点培养下,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与实践积累,老胡已成为15号线“响当当”的安监主力,也成为中铁上海工程局的一名正式员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铁上海工程局将秉承家国情怀,牢记“增强国力,改善民生”的责任使命,在服务国家、绿色环保、科研开发、扶贫攻坚中作出更多的积极贡献,努力为建筑施工行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自己的智慧。(记者 陆文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