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之下中国房地产业面临转型
2010年的中国楼市一如这一年的气候变幻莫测,在房产新政调控之下中国楼市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市场胶着难解与政策调整给楼市带来最直面的冲击。8月11日-14日,在第10届博鳌房地产论坛年会上,“新政下的中国房地产趋势”成为激烈争论的话题。
视点1:建议暂缓 新的紧缩性调控政策
【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效果是显著的,同比房价增幅下降,环比房价下降,开发商资金充裕度下降,调控的初步目标已经达到。】
在目前的调控新政下,土地购置、开发投资等指标均在下降,房地产上下游产业亦受波及;从全国70个大中城市市场情况来看,房屋交易量迅速下滑的情势,正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
在这一情况之下,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表示,在上今年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因素下应需暂缓 新的紧缩性调控政策。
“当前需要暂缓 紧缩性调控政策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房屋交易量在迅速下滑。土地供应不足和开发商拿地不积极,将可能成为影响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的大问题。今年上半年,全国土地供应完成计划还不到三分之一。”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朱中一提醒说,在希望政策稳定的同时要警惕的市场信号:由于有效供给减少,房价在高位盘整,从而带来了房租价格的迅速上涨。
上半年40个重点城市的房地产统计数据显示,在土地购置面积上,8个城市出现同比下降,其中深圳同比下降99.7%,而在土地开发面积数据中,9个城市下降幅度超过50%。
从这一组数据来看,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效果是显著的,同比房价增幅下降,环比房价下降,开发商资金充裕度下降,调控的初步目标已经达到。
为了防止政府进一步紧张收紧政策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建议开发商尽早降价,否则政府能 更加严厉的打压政策。
政策是否加强,下一步该何去何从参会专家均没有一个清晰的定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表示中国房地产业黄金十年已经过去,由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以及过度发钞;城市化进程等问题房地产行业已因透支而早衰。
视点2:中国房地产四大缺陷
【市场化淘汰机制缺失、产业风险配置严重不均衡、交易主体缺位和需求早熟已成中国房地产四大缺陷。而中国经济的真正风险,在于供给过剩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看来造成今天房地产业骑虎难下的局面在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诸多缺陷,表面上房价、供应量、政策直接作用于整个产业,而制度设计缺陷才是问题的根源。
陈淮在此次博鳌论坛的演讲中表示,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第一个缺陷是市场化淘汰机制缺失,市场发育不成熟,很多房地产企业仍停留在低端的价格竞争阶段,在环保竞争、技术竞争、产权竞争等方面并没有做好准备。
其次是产业风险配置严重不均衡。陈淮表示,房地产业在任何国家都是高风险的行业,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非常不公平地集中在购房者身上,这也是产业不合理的一个方面。
第三就是交易主体缺位。作为供给方的开发商直接面对作为需求方的最终购房者个人,供求双方之间没有任何缓冲的层次,导致供求双方在空间、时间、价格、档次、质量等方面的矛盾直接碰撞。陈淮建议,可以通过指数交易方式分流投资性需求,使老百姓规避价格风险。
第四,需求早熟。陈淮认为,老百姓应该改善住房,政策应该加大老百姓改善住房的步伐。但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城镇居民的平均住房水平和中国住宅建设的档次相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来说明显超前。
“这些问题不是通过宏观调控能够解决得了的”,陈淮告诉记者,如果制度仍然缺位,调控就不可能成功。
显而易见,房价崩溃并非中国经济的真正风险所在,而在于供给过剩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国家迫切需要改变增长模式的当下,过热的房地产却给金融改革设置了重重障碍,并固化长期以来的低效率。
视点3:房地产转型剩最后机会
【新政之下,我们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应对,在这一阶段好好反思一下行业存在的问题,这是一次艰难的抉择,也是行业转型的最后机会。】
新政百日之后,在量跌价滞的当口,逐渐显现的国内外经济阴晴不定状况,使整个行业的走势更是迷雾重重。
而官方的态度似乎依然坚决,日前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央已对此次楼市调控有可能带来的影响做好了充分准备,调控政策不会半途而废。
7月4日,国土资源部总规划师胡存智表示,国土资源部将严格规范土地出让制度,对于已出让的土地,土地出让价不低于当地基准地价70%,保证金不低于出让最低价30%。而今年3月国土部仅规定“竞买保证金不得低于出让最低价的20%”。
同月底国土资源部公布了一份涉及全国1457宗闲置土地的统计表交予银监会,银监会将根据这份“黑名单”做一次全面的风险排查。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四地银行发出开始“停止第三套房贷”,进一步收紧信贷。
一系列政府行动似乎都表明,房产业调控这次是动真格了。
国务院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房地产调控不能走回头路,必须看成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开始。转型本应该在2005